
枨冲镇三元村垃圾填埋场附近,由于垃圾未被及时处理,无处安放的垃圾便开始侵蚀公路。大鹏鸟摄
浏阳网3月1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黄康)
2010年4月30日,浏阳全面启动“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决定用3年时间整治乡村环境卫生,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健康的宜居环境。
时至今日,行动已风风火火开展10个月。在这个过程中,全市已建成了21个乡镇垃圾中转站,29个乡镇垃圾资源回收中心,配置了近28万个各类垃圾分类桶,成立了334个清扫保洁队伍。
然而,呈现在公众视野的并非仅有成绩,紧随整治行动而来的还有种种困局:多数乡镇的垃圾处理能力并没有跟上垃圾的增速,很多收集起来的垃圾未经集中处理,它们只是从家门口消失,被简单填埋或堆放在郊区。而更为关键的事实是,在推动垃圾分类制度上,当前仍处于启蒙阶段,各方还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垃圾收集的尴尬
垃圾堆积如山却没有人来收集;刚设立的垃圾桶,不是被人移走,就是遭遇毁坏
大围山镇白沙社区,大溪河穿境而过,这里是浏阳河的源头。曾几何时,清甜白沙水磨出的白沙豆腐香满浏阳城,而如今,白沙社区的居民们却已不再饮用河中水。
白沙大桥的两旁,一些吊脚楼依河而建,充满着江南小镇的味道。桥下,一块跳板搭入河中央,跳板上两名村妇正在河中浣洗衣服,“如今的河水,虽然看着还清澈,但只能洗洗衣服,已经没人敢洗菜或是饮用了。”
面对询问,两名村妇都显得很谨慎,只让记者认真看两旁周围:河岸两旁,全是裸露的垃圾,形如一条条白色瀑布,而一些房屋背河而建,厕所下水道直接伸向河中,泛着恶臭的污水直向河中流去,在一些吊脚楼下,搭起了一个个鸡舍……
按照村民的解释,农村环境整治后虽然一些村民的家门口配上了垃圾桶,但是垃圾的收集处理却不能按时到位。“如果有个三四天不来,这些垃圾就只能往河里堆。”
网友阿哥在浏阳论坛发帖称,在金刚镇金声社区,一些崭新的垃圾桶却成了永久垃圾池,里面的垃圾堆积如山却少有人打理。最开始该社区垃圾收集费用是每月10元,3户人家一个垃圾桶,大家都愿意缴纳和配合,但是由于垃圾收集的不及时,造成了堆积和污染,渐渐一些村民就不愿意缴纳费用,而费用缴纳不积极又进一步造成了垃圾收集的不及时,如此反复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垃圾桶引发的矛盾同样在澄潭江凸显。澄潭江集镇,一些刚刚整齐摆放的垃圾桶,不是被人移走,就是遭遇毁坏。据村民介绍,这些垃圾桶大多数都是被临街商铺的店主移走破坏的,“这些老板认为,由于垃圾清运不及时,堆积的垃圾会影响店铺的生意。”
垃圾处理的困境
处理垃圾一般采用“填埋法”,但随着垃圾填埋场地的告急,这种方法走入困局
就在“垃圾收集遭遇尴尬”时,对于“垃圾处理”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昨日,网友大鹏鸟即在浏阳论坛发帖称:枨冲镇三元村垃圾填埋场已经蔓延至西南干线。
通过上传到网站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内容可以看到,在枨冲镇境内黄岗岭山脚的西南干线上,绵延近百米的大半路面已经被成堆的垃圾占据,有些甚至越过了道路中间线,刺鼻的异味让过往行人无不掩鼻而走。而就在道路旁边,赫然竖立着一块“枨冲镇三元村垃圾填埋场”指示牌,指示牌旁边的山坡便是三元村的垃圾填埋场,但早已被大量的露天垃圾装满填平。
大鹏鸟认为三元村这种垃圾填埋的做法非常不妥:既污染了环境,又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同时,填埋场坡下几百米处便是当地村民聚居点,雨水冲刷垃圾后形成的污水势必会影响下游农户的饮水卫生。
对此,枨冲镇环保站站长黄成明作出解释称,所谓的三元村垃圾填埋场是当地村民自建的填埋场,镇政府以前进行过整顿,甚至设立过警示牌,“但是,附近村民在此处倾倒垃圾已成为习惯。”
按照枨冲镇的处理模式,各村产生的垃圾,一部分将收集转运至浏阳垃圾填埋场,一部分则自行择地填埋处理。“全部运往浏阳的话,一是成本太高,财力承担不起;二是浏阳城区的垃圾场容量有限,不可能承载来自全市各个乡镇的垃圾。”黄成明认为这是一个尴尬而又现实的问题。
“如果按照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1公斤测算,枨冲镇全镇4万多人每天便要产生垃圾4万公斤,面对如此庞大的垃圾数量,如何进行处理确实是个难题。”黄成明认为,最开始就地填埋可以选择远水源、远人群聚居的地方,但是垃圾的产生是不会停止的,长此以往只能无处可埋。
垃圾分类的缺位
处理垃圾的根本之道,在于推动垃圾分类,这一点浏阳尚处启蒙阶段,各方都需承担更多责任
一方面是垃圾的产生无可避免,另一方面却是填埋处理场地的日益告急,如何在现实矛盾之中寻找一种平衡和缓和的办法,对此市爱卫办主任何梅林十分推崇三口镇的做法。
在全市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的过程中,三口镇全面启动了“乡村清洁工程”,并探索出了一条“分类减量、上户收集、村民自治、政府补助、公司运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新路。在三口,垃圾被分为可堆肥垃圾、可无害化处理垃圾和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垃圾三类,通过镇政府的广泛宣传和培训,镇村民分别将垃圾装在三个不同的垃圾桶内,村上每天都有保洁员将垃圾收走。
而垃圾分类减量的实施,让三口镇垃圾实现减量化80%,全年垃圾运转费也降至了10万元。
“目前垃圾分类处理在浏阳农村还处于一种启蒙阶段,大家都知道这个概念,但不知道如何操作。”面对当下这种状况,何梅林表示,今年浏阳农村环境整治将重点推广三口垃圾分类减量的做法,“先对各乡镇负责人开展专门培训,再由各乡镇组织对各自村民进行思想上的宣传和操作上的指导,达到全面推广的效果。”
何梅林认为,如果垃圾分类减量能够得到认同和坚持,可回收垃圾可以得到再利用,则今后每天所产生的巨量垃圾将不再是城市发展的负担,而能带动形成一个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对此,网友叮叮当在浏阳论坛发帖称,垃圾的分类减量能否取得实际效果并能持续,需要对从业人员和废品收购站进行有效监管,对回收再利用渠道进行科学规范,设立专门的垃圾分类场地,加大对垃圾分类的投入和规划,引入垃圾回收加工产业和企业,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回收体系和产业体系。
■环保经验
村企结对,每月开展环境卫生评比
记者 李维
乡村环境哪个最整洁?2011年1月1日,长沙市爱卫会公布2010年全市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下半年评选结果,太平桥镇领衔下半年“十佳乡镇十佳村”。那么,这种整洁环境是如何保持的?
据悉,该镇实施企业联动,开展“村企结对”活动,号召企业实行法人负责制,企业在每个环境整治日下午开展环境整治,要求员工在搞好企业内部以及厂区周边、进厂道路卫生的进行清理,工人们自己动手营造了一个舒适、洁净、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为了确保整治行动取得长效,镇上将整洁行动纳入村、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月组织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活动,村环境评比结果好坏与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充分调动干部、企业单位的积极性,有效确保了全镇垃圾收集处理体系的长效运转。
■环保观察
我们正处在垃圾无害处理的哪个阶段?
董怀国
28万个垃圾桶遍布浏阳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要求也传达到了各家各户,但是现在农村垃圾问题又日益突出,问题出在哪里?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农村垃圾收集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因为收集不及时而导致的乱倒乱扔问题。按照网友的说法是,收集不及时造成了堆积和污染,于是村民就不愿意缴纳费用,而费用缴纳不积极又进一步造成了垃圾收集不及时,如此反复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说明,我们这个本来应该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积极配合的工程,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在执行上的问题。
从去年4月开始,浏阳启动了“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要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健康的宜居环境。通过这个设想可以看到,垃圾无害化处理不是把各处的垃圾收集起来,然后集中填埋那么简单,应该既包括生活环境的整洁,也包括废弃可回收物的再次利用,应该是从宣传发动到分类,到收集,到无害化处理的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最理想的境界是,居民做好分类工作,环卫及时收集,企业科学处理。一环套一环有条不紊了,这个垃圾处理才能做得顺畅。
然而现在我们的工作做得怎样?我看到宣传比较强势,垃圾桶也分发到位,群众的分类意识也在逐渐培养之中。往后面呢?及时收集、分类处理、回收利用,我们都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同当前世界上先进的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这也就是说,垃圾无害化处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好。在这样一个向正确的方向进展得非常脆弱的时候,居民的分类意识需要呵护,环卫的积极性需要张扬,企业对垃圾的科学处理需要扶持,任何一点都要不打折扣地执行到位。在谈论垃圾处理的时候,我们需要反思一下:用“大扫除”的思维和投入,能不能搞好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垃圾无害化处理,有如大河奔流,上游源清水洌,下游无所遏抑,最后还有广阔的海洋吸纳,这才是所谓的“畅通”。而我们在垃圾处理上所谓的“长效机制”,也不是“长效”在哪一个环节上,而是这整个的过程。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