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港村民父子同上阵修水利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2011-03-09 09:14:27
微浏阳
—分享—
浏阳网3月9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邱伏龙)

    小农水,解决的是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自从去年9月,浏阳被纳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来,各项目区就积极行动,或进行渠道整修衬砌、或实施山塘清淤扩容、或对灌排机埠予以新建、改建,所有的工程建设都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小农水建设中,如何把农民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事关这项工作成败的关键。

    之前,就听市水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起古港的村民在修水利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前几天,记者就专程来到古港镇项目区,对这里的“小农水”建设情况进行了现场了解。

    3月4日,连日的阴雨天气终于停歇,大雾过后,太阳也露面了。古港镇沔江村,一条主渠道的整修工地上,沔江村村民罗荣化正和8名当地村民一起,对渠道实施混凝土硬化,“我们都是这条水渠的受益户,国家能投资来帮我们修水渠,当然要拥护支持。”

    “当地村民能如此积极,这得益于老罗父子的带动呢。”古港镇水管站站长陈志勇口中所说的“老罗父子”,是沔江村村民罗荣辉、罗正宏父子。其实,在这之前,罗家父子俩都在市区一家驾校当教练,每月有着几千元的收入。“种田虽然不是我们的老本行,但是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于农田灌溉存在的问题,还是了解不少。”罗荣辉介绍,在2010年以前,村里很多水渠都是十余年未修,“主要是这些渠道跨村过组,线长面广,国家顾不上,农民没钱建,有的甚至到了‘堤比渠宽,泥比水厚’的地步。”

    去年12月,当得知沔江村的渠道整修将纳入国家“小农水”项目时,罗荣辉便与儿子商量,先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带动村民一起把渠道修好。“刚开始我不同意,毕竟他都60岁的人了,又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天天都要吃药,怎么还能去搞这些呢。”罗正宏回忆说,虽然自己极力阻拦,但终究没能拗过父亲罗荣辉。

    于是,罗荣辉便带领当地村民一起,先开始了大山塘-魏家塘的清淤扩容。“这山塘的淤泥都深达一米多,那些捉鱼的人都不敢下去,只能用网。”罗荣辉介绍,那段时间,他和当地村民一道,经常忙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家,“虽然累是累了点,但是经过20多天的奋战,现在山塘已经完成了清淤扩容,附近100多亩的稻田都能灌溉无忧,看到这些,我就感觉舒坦。”

    现在,罗荣辉父子俩每天都会和当地40多名村民一道,在渠道整修的工地上来回奔波。“老罗每天都要比我们早到半个多小时,确实舍得来。”罗荣化如是评价罗荣辉,在他看来,老罗父子的带动,让村民们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高涨,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都能受益。“就拿沔斗一号这条渠道来说,修好它,就能解决1500亩良田的灌溉问题呢。”

    据陈志勇介绍,在古港镇项目区,共包括梅田片区、高仙片区、宝中片区,三个片区涉及到梅田湖村、古港社区、古城社区、沔江村等8个村,项目区内的灌溉面积为17720亩。在此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将完成渠道整修加固34.2KM,山塘清淤17口,河坝整修改造11座。

    “以前,这里的田间工程也相对较好,但是水源工程及主要引水渠系却相对较落后。”陈志勇说,很多灌溉渠道都是年久失修,渠道内长满了茅草、荆棘,近年来根本无法保证正常的灌溉,有的渠道甚至已多年不通水。不仅如此,部分山塘的淤积也相当严重,塘堤不稳、渗漏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灌区的水源难以保证。“正是由于存在的问题较严重,所以通过争取,才在古港设立了项目区。”

    “项目争取回来后,刚开始推进得还比较困难。”陈志勇说,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村民的积极性并不太高,但是罗荣辉父子的出现,给村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加大了宣传力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村民们、受益户们都能积极投身到‘小农水’的建设中来。”陈志勇说,针对“小农水”的建设,古港镇为此专门召开了动员大会,之后,村里又组织工程受益户的动员大会,在发动群众的同时,还组织受益村民选出代表,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与管理。“我们所有的渠道整修,现在都要求尽量做到弯如月、硬如铁、直如线、平如镜,确保让‘小农水’发挥长效。”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