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语出春秋《管子·八观》,其意指:贿赂财货风行于国内,法律政令就坏在官府;请托办事之风在上面通行,结党营私之事就在下面泛滥。国家的治乱和风尚,官员必须树立清正廉明的道德标杆。当前的社会语境,个别官员道德滑坡,甚至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不断刺激大众的敏感神经。如何推进干部选拔机制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成为摆在中央和各地方的一大难题。长沙创新换届考察方式,让廉、德成干部选任“硬杠杠”,是令人眼前一亮的积极和有益探索。
今年是换届之年,怎样使得廉、德深入干部之心,首先就得在选任时敲起警钟。2011年,也是长沙建成“两型”城市、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换届考察先问德评廉,一改传统选拔模式,值得民众期待。纵观各地,不难发现,考察干部德行的种种“创新”也已不鲜见,但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形成一个长期考察和执行的有效机制。而且,不是考察范围过于狭窄,就是过分侵犯个人的私人空间之虞。因此,如何明晰公私界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个艰难的课题。长沙全市9个区县(市)党委、政府146名领导班子成员悉数向干部群众公开自己的廉情家底,接受检阅和评价。这响应了民众要求公务员公布财产的呼声。干部公布廉情家底,只有“清白”之身,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弭百姓猜忌。
此次的创新之举,不全在于接受党内、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等的监督。笔者认为,亮点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监督,正如报道中所说的“干部廉不廉群众最有话语权”。 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仍然存在着领导不愿群众监督、群众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是群众处在弱势地位,有话不敢说,深怕被打击报复。联合巡查组深入社区群众巡查走访,俯下身姿,贴近群众,这样百姓才能畅所欲言,敢于批评和建议。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员的业绩如何,“生活圈”和“社交圈”中为人处世之道,群众最有话语权。不少腐败案件,大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亲情、友情、畸情。如果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无疑是成为悬在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官员不敢碍于情面,进行以权谋私的勾当,进而自毁前程。
假如收集的民意,没有相应的评定和惩罚措施,那很有可能沦为“看上去很美”。网友质疑:述廉过后会不会不了了之?不是不无道理。廉洁不过硬者不予提名和提拔任用。同时评议结果还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绩效考核,述廉报告、评廉结果、整改情况等均记入个人廉政档案,与其奖惩和任用直接挂钩。以此约束了官员行为,遏止“缺”德不廉官员的仕途。这种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把好晋升门槛,才能最大限度发掘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有才能的干部。
官德不彰,民风难淳。官德和清廉是为官之本,长沙用德、廉考察干部顺应了民心。树立勤政廉政新形象,加强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长沙换届考察廉、德迈出了坚实一步!(星辰在线网友 叶鹏)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