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一五”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浏阳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艰苦努力。为庆祝建党90周年,进一步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奋力创先争优、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红色旋律·我是共产党员”专栏,集中展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浏阳网6月27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李小雷)关口街道金桥村党总支书记鲁方全有个“移动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就设立在他摩托车的后备箱里,里面装着近三年来金桥村所有的民情笔记、村民资料,只要村民有要求,他就立即驱车前往解决问题。
只要一说起鲁书记,金桥村村民们都能说起很多故事:是他修好了村里第一条水泥路、是他给村里引进第一家企业……因此,鲁方全也成为了金桥村惟一一个由村民集体“上书”请回的村支书。
个人贷款修成村里第一条水泥路
金桥村在并村前叫丁家村,1999年3月,鲁方全担任丁家村村支书。而在这之前,他是关口街道农技站的一名机关干部,工作待遇和环境都要比在村里好。面对家人的埋怨和朋友的不理解,鲁方全没有解释。
“当时的丁家村交通十分不方便,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级财务负债累累。”鲁方全的想法是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上抓起,于是以个人存款为担保,私下贷款作为道路建设的启动经费,并大胆设想了边修路边发展企业的发展规划。
“我先以个人名义贷款15000元,又发动其他村支委贷款5000元,通过大家的努力,2000年3月村里第一条水泥路破土动工了。”鲁方全说,很快村里第一家企业也落户投产。
村民集体“上书”请回好支书
2001年,鲁方全在组织的安排下被调回机关工作。在他离开丁家村的十个月里,村民们格外想念这位好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村里的变化很大,我们希望他能回来继续带领我们村。”村民魏远辉说,为了让鲁方全书记回来,村民们写了一个报告给当时的乡政府,报告上全村村民都签了名。
拿到这份报告后,鲁方全做出一个决定:放弃机关工作回到丁家村。这一干,又是十年。至今,村里水泥路通向了村民家门口,有13家企业入驻并带动经济发展,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0元。
而今,面对村民们新的期盼,今年57岁的鲁方全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扎根农村,真正为人民群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