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何继善:人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上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2011-10-13 09:40:49
微浏阳
—分享—


何继善院士(中)正带领科研团队在研究一个新的课题。李小雷摄

他没有一个完整的求学经历,却成长为工程院院士

他的发明为株树桥水库堤坝堵漏提供了准确信息

■人物小传

何继善,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应用地球物理学家。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主任。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省科协主席,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76年,何继善提出“双频激电理论”,开始研制双频激电仪;1985年获国家发明奖;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988年提出“生产矿山地质地球物理”研究;1999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9年又提出“流场法”,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探测堤坝渗漏及管涌的仪器。

长沙采访组 林湘国 李小雷

饶峰朱树明6月15日,在绿树成荫的中南大学地质楼里,何继善院士正在指导学生进行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干净利落的条文衬衣,宽边眼镜,面相儒雅。

见我们的到来,他微笑着点头,示坐,并伸过手:“家乡来客,欢迎欢迎。”

何继善院士是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工作追求严谨细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他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我就一定会去做,不会觉得累。”

如今,他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早上5点多起床,看书、早餐、工作,晚上直到10点多才休息。

在何继善的工作室里,有一张很大的长方形桌子,上面常年铺着毡垫,摆着纸笔,“科研工作的间隙会写写毛笔字,写的过程就是一种休息。”别以为只是信笔涂鸦,他曾是中南大学的书画协会会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南大学地学楼上那隽秀的题跋就出自他的笔下。

“我没有一个完整的求学经历”

“开域继踪,蓄伟志;通外弘中,因成大业。诚心善教,勉诸生;励精图治,尽展长才。”走进何继善办公室,一幅自创自写的励志对联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将人名嵌入联中,正是何继善的强项。

刚一落座,他便应我们的要求,提笔写下了“天南地北浏阳人”几个大字。何继善的工作助理告诉我们,尽管何继善求学经历十分坎坷,但他自学能力很强,什么都想尝试,也敢于尝试,现在书法方面已很有功底。

自学也许正是何继善成功的一大法宝。“我小学只读到二年级,中学只上了一个学期,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就是个文盲。”说起自己的求学经历,何继善放下了笔,“那个时候很苦啊,想读书也没地可读”。何继善出生于普迹,在他刚读完小学二年级那年,因为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便不得不放弃学习,跟随父母投奔郴州新田县的姑姑家。

“逃亡路上,我们风餐露宿,成了典型的流民,累了就在别人的屋檐下或者路边休息一下,一直走了个把月,终于到了新田县。”谈话中,何继善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他眉头紧锁地说,尽管自己那时还小,但已经懂得了生活的苦。随后,在亲戚的帮助下,他入读了新田县一个小学,并直接跳级到六年级。

读完六年级后,他又只身来到了长沙,投奔姨父,并在姨父的安排下在云麓中学(现湖南师大附中)读起了中学,然而还只读了半个学期,由于姨父的失业,他又不得不在此辍学。“辍学后,我就来到一个盐店里打工,以此来养活自己”。

“艰苦经历能激发人的斗志”

在这之后,何继善还干过很多苦力活,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湘东钨矿干起了矿砂检验员的工作。

“这个工作听起来挺好,其实就和现在的‘业务经理’一样,只是拥有一个美好的名称,干的却是最苦最累的活。”尽管年事已高,但为了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他曾经的工作,他佝着身子不停比划着那暗无天日的矿场生活。

当时因为缺少探测工具,为了检验矿石含矿量,何继善不得不整天在矿道里来回攀爬,取回矿石样本进行矿石含矿量检验。“整天是累得腰酸背痛,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干着。”简短的话语透出了当时生活的种种无奈。

也正是这一艰苦的生活经历,给了何继善思索的空间:“大家整天都是这样爬来爬去,为的仅仅只是取回一个样本,太累了,要是能有一种探测仪器,那不就简单多了。”但光有想法还不行,必须还要有知识基础,1956年,何继善自学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系统学习物质勘探理论。毕业那年,何继善“双频激电探测地质结构法”的论文获得了优等。

“人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上”

在分配到中南工业大学任教后,何继善继续为自己的理论实践着。

“客观上的困难也就罢了,最让人难受的是人们主观上的不理解。”何继善说,记得刚做这个研究时,需要领一些器械,总要面对一些怀疑和不屑的目光。那意思就是:“你能做出来吗?”当时他觉得心里非常压抑。

然而,几年后何继善做到了,研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双频激电理论”及系列仪器。这些理论、方法和仪器,成功实现了该领域的原始创新。

从此,何继善的发明之路一发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他发明和完善了“均匀广谱伪随机电磁法”的理论及方法技术,并研制出相应的仪器;根据电流场和水流场的相似性原理,创立了全新的探测堤坝管涌渗漏隐患的“流场法”理论,并以此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探测堤坝渗漏及管涌的仪器。

如今,已77岁高龄的何继善仍然整天与仪器为伍。

他说,在他发明的“广域电磁法”探测技术的基础上,他现在又和他的科研团队提出了一项“三维空间探测法”的新技术,如果试验成功的话,探测对象将能三维成像,精确度将更高。

■乡音乡情

他的发明为水库堵漏提供准确信息

1999年元旦,浏阳,天降大雪,寒意逼人。

在距浏阳城区几十里地的株树桥水库堤坝上,一群人正来回忙碌着。他们一会儿查看仪器,一会儿记录数值,不时移动到一个新的勘测点。

忙着的正是何继善院士,正在株树桥水库实地勘测大坝漏水情况。

顾不上太多寒暄,何继善赶紧把刚刚测量的结果和他的担心说了出来:“太危险了!湖南汛期多,水库海拔162米,比长沙城高出了120多米,水库总容量2.7亿立方米,每秒漏水1.6立方米,居世界同类大坝第二位,如同高悬在人们头上的一盆水啊!”

经过3个月全力攻关,他发明的“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刚一面世,就拿到了株树桥水库。这座水库水深达50多米,漏水上面覆盖了六、七米厚的石渣等,准确渗漏点几年都没有找到。如果大坝一旦发生险情,其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带着几位助手,带着仪器,驾船在库区测量,很快找到漏水部位,经水下电视录像和工程实践证实,准确率达100%,为水库堵漏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这是我发明这一仪器后的首次投入实践应用。”何继善说。之后,他先后到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探测堤坝管涌,先后测定了110多处江堤管涌和20多处水库大坝渗漏点,准确率达100%。

“工作最怕失去创新思维”

何继善一辈子践行着科技强国的夙愿,同时也非常清醒地看到,光凭一己之力,很难实现更多更大的梦想,他感到有责任唤醒更多同行,特别是成长中的下一代。在与蒙昧为敌,向伪科学挑战中,何继善的“斗士”形象日渐深入人心。从地球起源到宇宙星空形成,各种独特的天体现象及其发生机理等等,他频频深入基层做科普报告,并将其视为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事业。

记者:现在除了指导科研团队进行创新研究外,您其他主要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何继善:主要是搞科普讲座,现在不是流行大手牵小手嘛,为的是在青少年待开垦的心田上,播撒科学的种子,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记者:有人会说,一个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却迷恋于科普事业,真是大材小用。您怎么看?

何继善:科研和科普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两个轮子,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来,我主讲了近200场科普报告,听众从省、市党政要员、基层干部、工人、农民到普通居民。他们的认真听讲,让我感到了年老后的价值所在。

记者:在科协主席任上10多年来,您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何继善:虽然已在科协工作了十来年,对工作比较了解,但工作最怕失去创新,关键是要有创新思维,这也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记者:您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目标?

何继善:接下来的5年是我省飞速发展的5年,迫切需要提高全省人民的科学素养,这将对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希望接下来的5年要比以前做得更好,继续以科研和科普为己任,不让信任我的人失望。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