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网4月27日讯(记者 李东晓)两个蛇皮袋、一双黄胶鞋和身上褪了色的中山装,昨天上午八点,朱自明照例又走着去三公里外的张坊集镇拾荒了。路边的每一个烟盒、废纸、街边每一个矿泉水瓶都是他的“宝贝”,回到家里,朱自明便坐在屋檐下将其细细分类整理好,整齐地堆在角落里。
从1983年开始到2011年8月,这位月退休工资只有一千多元的拾荒老人已为社会捐献出24万多元,其中23万元用在助学上。
住着土砖房的“抠门”老人
朱自明的家很好找,除了他是远近有名的拾荒老人外,还因为那栋三十多前建的老式土砖房,在周边邻舍小洋楼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
朱老的卧室“古董”不少:进门对面是一张挂着蚊帐的老式架子床,床边是现在年轻人少见的老式衣柜和两个盛衣物用的套箱,箱盖上整齐地码放着书籍。卧室一角,有朱老入选“中国好人榜”、“湖南慈善奖”、中组部颁发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和近十个账本,他计算着每一分钱的用处,却慷慨地用于急需帮助的贫困学子身上。
30年来,朱自明家没有添置过一件时髦的家具。没有洗衣机,朱自明就用山泉水手洗衣裳。没有手机,桌上那部泛黄的座机便是他与外界联系的通信工具。他的卧室里最现代化的就是那台21吋的电视机。
苛刻的“三不要”条件
朱自明对每一个受助学生都有“苛刻”的条件,那就是要求他们必须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努力学习、要勤俭生活、要为社会作贡献;不要往来、不要宣传、不要回报。
陈桥村梨树组的陈培现在湘南学院读法学专业。当初他考上大学时,父亲不幸在花炮厂做事伤了手,家里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供他上学了。有一天,陈培妈妈到集镇办事时正好碰到路边拾荒的朱自明,不由说起了这个“愁”事。朱老认真听完,告诉她,一定要想办法让伢子去读书,多学知识才有出息,他也会尽最大能力帮助这个孩子。从2009年到2011年,朱老已为陈培捐助了12000元学费。山里人纯朴、重情,再怎么“约法三章”还是常常有受助学生或家长拿着土特产到他家表示感谢,朱自明每次都会坚决拒绝:“我帮助你不是要你回报,只要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看着你有出息也就高兴了!”
□采访手记
简陋的生活条件和朴素的穿着,硬朗的身体和开心的笑声,这是朱自明给记者的印象。在采访过程中,朱自明把自己三十年如一日的助学壮举轻描淡写,他始终把自己所作所为看作是一名普通党员理所当然的责任。
朱自明完全可以在农村和老伴过上充足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毅然将退休工资全部捐出用于助学,自己却甘于清贫。在现代社会中,不计个人得失,无怨无悔地做着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说服力的榜样!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