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昨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普通劳动者的节日,我们向每一位劳动致敬!对许多必须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而言,劳动节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甚至于他们所要承担的工作量还会大于平常,可正是这种默默的付出和奉献,换来了更多人生活的便利与舒适。
昨日,记者跟随24位从事不同工种的劳动者,以每一个小时为时间截面,用镜头和文字记述他们24小时的真实状态。深切感受到,担当着社会角色的他们,努力、踏实、平和,怀揣理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且他们珍爱这一角色给社会带来的光彩。今明两天,我们将陆续呈现他们多姿多彩的工作画面。
再累再困,也要洗了车加满油才回家
地点:出租车内
人物:出租车司机邱义华
0点,街道上路灯齐刷刷地黑了,城市一下变得寂静。45岁的出租车司机邱义华还在找寻着下一位客人。跑出租五六年了,经验指引他将车开到了步行街路口。等待了近八分钟时间,一行四个人招手走来。可能因为记者坐在车上,他们摇头走向另外一辆出租车。
“再去前头解放路口碰碰运气吧。”车子缓缓向前。这时,手机响了。“你还没有睡觉呀!(停顿一下)早点睡吧,我过一会就回了。”邱义华温和地对妻子说。挂了电话,他向记者笑了笑:“她就是不放心呢,叮嘱我要是不想跑了就早点回家。”
前年换车到现在,还有几万元的外债没有还,而此时雨后的气候宜人,邱义华还再跑跑。
“深夜开车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少车少,但也容易乏困。不过,再累再困也要洗了车加满油才能回家。”邱义华和伙计一天三班倒,隔一天轮一个晚班。从0点开始,他拉了两位客人,收取车费14元。大约在零点40左右,他去加油然后洗车,再吃上一碗面条,回到家时已近凌晨1:30。
感言: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乘客,开出租车需要过硬的技术,更需要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这样乘客的旅程才不会枯燥,自己的工作才不会孤单。
凌晨一点,她为食客忙得不亦乐乎
地点:劳动北路一夜宵店
人物:服务员罗娟
凌晨一点钟,喧嚣了一天的城市已经变得有些安静了,但在劳动北路的几家夜宵店,还有一些未眠人在这里享受着美味。36岁的罗娟从事夜宵服务已经六年多了。她告诉记者,也许是劳动节不用上班的缘故,当天来吃夜宵的客人特别多,从下午三点钟她就开始忙活,连晚饭也只是匆匆吃了几口。
记者看了看,虽然这家夜宵店的店面不大,但生意挺红火。因为只有罗娟一个服务员,所以她又是切菜又是端菜,还得收拾桌子,忙得不亦乐乎。
凌晨一点二十分左右,有位客人可能是喝得有些多,把几个酒瓶子扔到了地上,罗娟二话没说,赶紧找来扫把,仔细将地上的玻璃渣打扫干净。罗娟说,做服务行业的,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
记者离开时已近两点了,这时来了一拨外地客人,罗娟又跑了去收拾桌子,帮客人点菜,并问客人能不能吃辣,要不要带汤什么的……
感言:尽管累一点,但还是喜欢这份职业。如果有条件想把乡下的儿子接到城里来读书。
深夜里,他用警觉的双眼守护居民安全
地点:奥林花园小区的前门值班室
人物:保安姚中秋
凌晨两点钟,49岁的保安姚中秋没有丝毫睡意,正睁着他警觉的双眼坚守着岗位。
夜间保安总共三个人,两边门卫各一个,还有一个专门人员负责巡逻。老姚不用巡逻,但他不觉得这份工作有多轻松,因为“心理压力特别大”,要时刻保持一份警觉心,才能随时发现一些可疑的情况。
正说着话,来了一辆夜归的黄色小车,老姚并未急着开门,而是打着手电筒过去询问清楚,然后才放行,车主嘴里咕嘟了两句后离去。
两点四十了,老姚这时感觉有点疲惫,就赶紧到洗手间用冷水洗把脸,又加了件外衣在门卫室外来回走动了一会。
因为,从晚上七点钟接班,老姚已经工作了七个小时了,还有五个小时才到他下班的时间。
边值班,老姚边和记者拉家常,他说他工资并不高,一个月只有一千来块钱,好在他在当保安之余,还带了两名家教生,老婆在浏阳河大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服装,所以日子勉勉强强还算能过得去。
感言:我觉得保安这行最需要谨慎和细心,现在人过中年了,对未来也没什么太高的期望,只要工作稳定和家人平安就知足了。
卖自己种的菜,买孙儿喜欢的玩具
地点:解放路生鲜市场
人物:菜贩胡宗成
凌晨3点,解放路生鲜市场外的街道上,挤满了前来贩菜的菜贩。一个被改装了的破旧三轮车停在路边,头发花白的胡宗成正埋头整理菜品,他从事这份工作已经二十年了。
“做菜贩子,哪有不辛苦的啊……”胡宗成边把三轮车里的生菜一个个摆好,一边冲旁边摊位的同行无奈地笑了笑。
胡宗成说,自己每天是凌晨2点钟起床,洗漱完毕便匆忙赶路。他家住在荷花街道荷花村,从那里到市场,骑车需要30分钟。载着200多斤的菜品,踩着那辆咣当作响的三轮车,他习惯了摸黑赶路。凌晨的风凉得很,但4点到达市场,胡宗成仍是大汗淋漓。
胡宗成卖的菜都是自己种,有生菜和葱。4:30,他迎来了第一个客人,买走了一大袋生菜。随后30分钟里,半车的生菜便卖了个精光。这把胡宗成高兴坏了说,往日需到5、6点,才能将菜卖完呢。
感言:虽然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但我今年也才61岁,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帮他们减轻下负担。卖菜的钱给孙儿买买玩具什么的,他可喜欢
顾客说包子好吃,再辛苦也值
地点:劳动路天津灌汤包店内
人物:包点师傅郑晓宁、郑何发夫妇
把一笼小花卷整齐地摆放在蒸笼上,面点师傅郑晓宁又忙着做另一笼了,身旁的丈夫郑何发正在和面。这是昨日凌晨四点,一家早点店内的一幕,夫妻都是安徽人,在浏阳做面点已经八年,每日凌晨两点就起床。47岁的老板郑何发弓着背在和水搓面,只见他左甩两下右甩三下,再揉……散状的面粉在他的手中不断变换着花样。紧接着,夫妻两人陆续从柜子里端出几盆馅料,一手揉面团,一手拿勺往里面灌馅,接着利索地捏花褶,再将包子一一放到蒸笼里。
再过半个小时,客人来就有包子吃了。看着做好的两笼包子,夫妻俩对视一笑。
感言:做这行,听到顾客说“你们做的包子最好吃”,我们就会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霓虹灯下,她开始美容城市
地点:新文路步行街
人物:环卫工人袁美娥
5点钟,天还没亮。大雨过后的步行街,地面湿漉漉的,而一夜的大风,卷来了许多落叶、纸屑等。袁美娥穿着橘黄色的环卫服,拿着长长的竹扫把,在霓虹灯光照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此时的步行街静极了,只听见袁美娥的竹扫把与地面摩擦发出的“沙沙”的声音。横扫、竖扫,很快,袁美娥非常娴熟地将一段路面打扫干净了。
袁美娥今年52岁,环卫工作她已经做了16年,光步行街她就扫了8年。每天凌晨3点多,袁美娥便起床,4点多赶到这里。她和另一位同事要赶在6点以前,将这条街打扫一遍,然后,8点之前将地板拖干净。“这几个小时就像打仗一样,一分钟都不能停歇。”
忙完这些,袁美娥终于可以吃上早饭了,伙食很简单,头天晚上的剩饭,和清炒莴笋片、煎辣椒,袁美娥吃得很香。
感言:丈夫身体不好,只好在家待着,这份月薪1200元的工作,省着点用的话,供两口子开支勉强可以。
本版文图:记者李丹梁露李玲李东晓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