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烟叶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2012-10-16 11:37:54
微浏阳
—分享—

浏阳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具有生产优质烟叶得天然独厚的条件。浏阳烟草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半个世纪30年代,据传是由生意人从长沙带回种子在永安、沙市一带种植,最早种植的烟草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农民在房前屋后辟一块地,春天播下种子,夏末秋初将整株烟自根部砍倒,再用草绳将10多株烟绑成一串倒挂在阶檐下晒干,晒干后的烟叶成了桔红色,这就是浏阳有名的“晒红烟”,浏阳人称之为“草烟”。解放后,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乡镇供销社的土特产收购部门还专门收购“晒红烟”,全县每年也就是七、八吨的收购量。这种“晒红烟”目前已不多见,只有在较偏僻的山村里一些抽不惯“纸烟”的老农才会种那么一点供自己消费。

浏阳的烤烟生产始于1970年,1984年曾创造了烟叶种植面积2533公顷、产烟叶3900吨的不凡业绩。但接下来的几年里由于体制的束缚,再加上传统的生产模式和零散的种烟格局,制约了烤烟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浏阳烟叶仅能作为烟厂的填充料,农民从种烟中获取的利益小之又小,逐渐对种烟失去了热情和信心,浏阳烟叶生产从此10多年一直陷于低谷。

1998年,长沙卷烟厂优质主料烟生产基地落户浏阳。新创办的烟叶基地实施工厂、政府、公司“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年,中国烟草长沙技术中心(浏阳)烟科所成立,对全市烟叶生产的科研、示范和技术运用进行统一有序的指挥,对乡镇烟办的烤烟专干、培植员和烟农进行系统培训。基地技术组依据烟叶生产发展方向和要求,每年制订一套完整的烟叶生产技术方案,从稻草还田、冬翻冻坯、土壤改良到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防治再到采收、烘烤、分级扎把、收购、工商交接各个环节都有翔实的技术指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浏阳烟叶生产从此步入了一条科技化的轨道。

近年来,浏阳烟区新修标准化渠道600多公里,硬化村组公路350公里,新建多功能烟草站7个,同时为烟农无偿提供育苗大棚1800多个、耕整机300台,极大地改善了种烟的基础条件。
浏阳烟叶生产渐入佳境。全市对种烟乡镇采取申报制和认证制,将收购量分配到审批合格的乡镇和烟站;严格按照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把关,淘汰散区和不宜种烟的田地,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目前已发展万亩乡镇5个,千亩村32个,基本实现优化布局和合理配置烟叶生产资源。2006年全市22个宜烟乡镇共种植烤烟5780公顷,产量1.18万吨,烟农亩平均收入达1802元,均创历史新高。

短短几年,浏阳烟区建成了国家级优质烟开发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可替代进口烟叶基地、高香气优质烟叶开发基地、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烟叶收购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基地,承担着集约化育苗等20余项重要研发、示范及推广课题。浏阳烟叶以香气量足、内在质量好、化学成分协调的优良品质折服了中外厂商,曾代表中国参展香港博览会大受好评,在全国烟叶评议会上喜摘桂冠。2003年3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烟叶评级会上,有关专家认定浏阳的上等烟叶已超过了津巴布韦,近似巴西的优质烟叶,达到了国际现仅水平。2004年2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在考察浏阳烟叶生产时称赞:“浏阳烟叶基地是我们全国烟草的一个样板,是我们烟叶生产的一面红旗!”同时,国家烟草专卖局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将浏阳烟叶生产实现了烟农、政府、烟厂和公司“四赢”的经营体制称为“浏阳模式”,被誉为代表着中国烟叶生产发展方向而在全国推广。

大力发展烤烟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主要途径。浏阳市已经制定了《烟叶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以生产国际高标准烟叶为目标,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国家级优质烟叶基地。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