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北盛医生的造血干细胞与上海一名白血病患儿配型成功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2013-01-14 09:18:09
微浏阳
—分享—


周海岸正在抽取救命的造血干细胞。

捐献细胞,他给不相识孩子生的希望
截至目前,浏阳造血干细胞捐赠者配型成功共4例

这次,周海岸用的不是手术刀,而是用自己的细胞,给了一个他不相识的孩子生的希望。

1月10日,中午12时,周海岸在湘雅附一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抽取,一次成功。广州的医务人员已经等在医院,一拿到干细胞即刻赶往广州,为一名上海的9岁白血病患者做移植手术。如果这个孩子能够渡过3—5个月的无病期,那么孩子将获得新生。

截至目前,浏阳造血干细胞捐赠者配型成功共4例,周岸海是第三个浏阳人(其中一位非浏阳籍,但在浏阳捐献了样本),同时也是全湖南的第239人。在周海岸之前,三位捐赠者的干细胞都成功救活受捐者。

浏阳网1月14日讯(记者 陈俊杰)

一次性抽取成功

33岁的周海岸是北盛中心卫生院的骨科主任,相比拿手术刀,他觉得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来救人要忐忑许多。

1999年大学毕业以来,他已经在基层医院做了13年骨科医生,骨科手术“已经熟能生巧”。而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当于将自己健康的免疫系统“种子”,“种”到免疫系统已经清零的受种者体内——这对于他来说尚属首次。

但至少一次成功抽取便是一个好的开始。“有时捐赠者要抽取几次才能抽到足够的量。”浏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蒋其文说。

为了这次造血干细胞的抽取,1月5日周海岸就到了长沙做准备。早晚10点,周海岸要各打一剂动员剂。动员剂是一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血液中,以保证抽取造血干细胞时能够有足够多的量。

注射动员剂之后人体会有些不适,“有点像感冒,全身酸痛。”周海岸说,因为早晚都要打,再加上身体不适,这几天除了去医院,其他时间都在宾馆休息,“等着早点抽完。”1月10日上午8时30分,周海岸开始抽取造血干细胞。不是想象中的特殊病房,也不用换消毒服,周海岸脱下外套躺在病床上,左手手腕和右手手肘处插着针头,两根透明的管子连着抽取设备。

期间,周海岸的妻子晏瑞娥一直陪在一旁,她是沙市卫生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晏瑞娥看着周海岸的血从绕在胸前的管子里缓缓流过,还有那中性笔笔孔大小的针头,“有些心疼。”但她没提,只是陪着丈夫聊天,间或给丈夫喂几口水或者葡萄糖酸钙。“他倒没什么反应,中间还睡了个把小时。”晏瑞娥说。12时,抽取结束,医生告诉周海岸一次就抽足了量,他的造血干细胞很快就由广州的医务人员带回去,当天孩子就能接种。

沉寂五年的样本

“很激动,很兴奋。”周海岸说,因为受捐者的信息保密,他还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是想早点知道结果,希望能够帮到那个小朋友。”

实际上,早在2006年,周海岸就捐献了三毫克造血干细胞样本,入存至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
当年夏天,正在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读函授的周海岸,课余与同学到黄兴步行街闲逛,看到采血车上有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单。

“读书时了解过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只是之前没有提示就没捐,那次看到就捐了。”周海岸说。之后,这三毫克造血干细胞沉入时间之海,等待与之匹配的受体相逢。2011年上半年,在医院上班的周海岸突然接到红十字会电话,他的干细胞初步认定与一名白血病患儿相匹配,希望他到浏阳市区进行干细胞匹配高分辨检测。

此时,周海岸都已经忘记捐献一事,但他仍然“很开心,能匹配上很不容易的。”跟周海岸的情况类似,浏阳的第一例也是全国首例向台胞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娟子,于2002年捐献样本,到2006年才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抽取;另一位浏阳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刚从样本捐献到抽取也经历了四年的等待。

做完高分辨检测,周海岸还要等结果。这一等又是一年,期间“我还担心是不是小孩子出了什么状况。”周海岸说。去年6月,他接到通知去湘雅附一医院做全身体检,“这意味着配型成功。”两个月后,造血干细胞抽取被确定在今年的1月10日。

很快,周海岸的细胞将在另一个生命的体内,带来新的生命希望。

人物素描
“今后要是能配上型,我还愿意捐”

如果没做医生,周海岸可能不会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周海岸在大学学的是中医医疗,毕业之后在沙市卫生院做了骨科医生。工作之后,周海岸看过很多外伤病人在大量失血后需要输血急救,这些让他直观地了解到血液的重要性。所以,从2000年起,周海岸就有了每年捐400毫升血的习惯。

而周海岸之所以成为医生,缘于儿时对疾病的恐惧以及对医生的好感。周海岸出生在北盛镇窑金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一到夏天,钩端螺旋体感染病就开始横行,感染者会出现高热、寒颤及全身疼痛的症状,死亡率较高。

“尤其是在‘双抢’的时候,医院的走廊里都躺了病人。”周海岸说,一年夏天他的父亲在地里干活时突然发病,幸好不严重,几天后便康复了。

父亲的患病以及医院里“满是病人”的场景让周海岸很是惊恐,从此产生了对医生的好感,“觉得医生很好,可以救死扶伤,那时便立下了当医生的志愿。”

1998年,周海岸在常德第一人民医院实习。在内科时,他见过一名30多岁的白血病患者,因为化疗患者掉了好些头发,脸色苍白,看上去精神很差,“晚上查房,听到他喊痛,要吃止痛片才能入睡。”

彼时的周海岸没有想过,将要成为外科医生的他会与白血病患者有什么联系。但15年后,他却因为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参与到白血病患者救助的过程中。

2013年1月11日下午,周海岸回到北盛镇中心卫生院,医院的领导和同事列队在门口欢迎他。周海岸在车上突然紧张起来,一时不敢下车。“真的是受宠若惊,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不值得大家这么关心。”周海岸说,“今后要是还能配上型,我还愿意捐。”

新闻延伸
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为何“很低”?

然而,周海岸“一次性抽取成功”的背后,却是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的“很低”。

据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主任何一平介绍,湖南分库的造血干细胞样本库存超过15万份,可是截止到1月11日,成功配型才240例,全国也仅有3200多例。粗略估算湖南省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为0.2%,而这个概率“在全国来说已经是比较高的了。”何一平说。

成功率低的原因,一方面是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原本就很低,一般来说,非亲缘配型成功概率为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另一方面则是造血干细胞样本捐献过少。

浏阳市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造血干细胞样本捐献共300余人次,而献血人次则达9000余人次,两者之间的比例约为1:30。这一比例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力度不足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传统观念认为造血干细胞捐赠对身体损伤较大。

造血干细胞移植还有另一个名称: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之中,传统的造血干细胞提取是通过抽取骨髓获得造血干细胞。“很多人以为抽了骨髓以后会造成身体的较大损伤,所以对造血干细胞的捐赠很抗拒。”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刘金波说,几年前浏阳一名大学生与病人配型成功,但是学生的家长坚决不同意捐献。

“但是造血干细胞的抽取技术早就更新换代。”刘金波说,目前造血干细胞抽取是通过注射动员剂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在血液中即可抽取足量,“采集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后,血液可回输到捐献者体内。同时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功能,捐赠造血干细胞后人体将在短时间内恢复原有的造血细胞数量,对捐献者来说是十分安全的。”

新闻回顾
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都是志愿者

社港镇青年王刚是在2011年8月30日成功抽取造血干细胞的,他是浏阳造血干细胞捐赠者配型成功的第三例。而更早的一例是在2007年,捐赠者娟子为台湾同胞无偿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2011年8月31日,造血干细胞抽取完成之后,王刚脸上洋溢着微笑,当时在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说:“骨髓捐献和献血差不多,感觉一样。”当天,从他身上采集的干细胞送往数百公里外的武汉,在那里,有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儿童接受了这份特殊的爱。

何一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住地赞叹:“这个小伙子真不错,很热心。”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