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户程章龙(左)的有机蔬菜基地,使用有机肥,菜地土质显得比较疏松。罗巍
浏阳网6月25日讯(记者 罗巍)关口街道升平村的养殖大户程章龙如今最操心的问题,不是养猪,而是种菜。通过土地流转,他牵头成立的德仁合作社,已经在村里承包了100多亩田地,目前正在修整,不久之后就将大规模种植有机叶类蔬菜。另外,他还准备承包300多亩田地。
对程章龙而言,种菜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处理养殖场的猪粪。“养猪不臭,这是我的目标,现在再加一句,种菜不臭。”
3次治污尝试搁浅
2006年,程章龙开始发展养殖业,目前年出栏生猪2000多头。养殖业有大量的畜粪需要处理,如何“养猪不臭”,已经困扰了他多年。事实上,这也是多年来城乡环境整治的难点——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已列为浏阳今年“城乡统筹、环境同治”工作的四大工程之一。
“如果我不想办法,这个猪迟早是养不成的。”程章龙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事实,同时他还不想“别人说我养猪把环境搞臭了”。
为了“养猪不臭”,升平村的驻村干部、关口街道环保站站长吴亮没少去过程章龙的养殖场。“除了督促治理,也是想能不能帮助他,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方法来。”吴亮说。
最初,程章龙尝试建沼气池,将养殖场废料全部倒进沼气池,再进行利用。这个办法起初效果明显,但是很快就遇到了难题:随着养殖场规模扩大,沼气池越建越大,还是没办法容纳这么多废料。
此后,程章龙花力气引进了“零排放养殖技术”,效果也并不明显。2011年,他又尝试了“干湿分离排放技术”,还专门建了一个储存房间和配套设施,最终因为劳动量太大,又不得不放弃。
这三次尝试,花了不少钱,结果都没有成功。这让程章龙多少有些沮丧。
种菜实现“养猪不臭”
程章龙是一个很会琢磨事情的人。在采访时,他颇有些得意地向记者介绍了他最近想到的一个处理死猪的办法——将死猪高温蒸压灭活后,利用起来养殖蝇蛆。为此他还专门跟别人请教了蝇蛆的养殖技巧,甚至已经写好了计划书,准备进行产业化操作。
这样会“琢磨”的人,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认定的事情。很快,程章龙开始了新的污染治理尝试——这次他种了13亩蔬菜。
他掏钱在菜地边上挖了一个沼液池,然后将养殖场的废料,通过掩埋地下的管道送到沼液池,再将沼液送到菜地进行施肥。因为全部是通过地下管道作业,因此“种菜也不臭”。
“我种的是有机蔬菜,用的全部是畜粪。”程章龙说,更重要的是,有机蔬菜根本不愁销路。
从养殖场的粪便到有机蔬菜的肥料,程章龙看到“种养平衡”带来的循环经济效益,而且还实现了“养猪不臭,种菜不臭”。
今年上半年,他自掏腰包3000多元,特意到常德的一个葡萄基地实地考察,回来后更加坚定了走循环经济路子的决心。
通过土地流转,程章龙通过合作社承包了100多亩田地,目前正在进行修整,准备建设有机蔬菜基地。与此同时,他还在菜地边上建了一个更大的沼液池,并且增加了运送养殖场废料的地下管道。
“我已经投入了30多万元,到现在还没有收回成本。但是这个事情肯定要搞下去。”程章龙的决心很大。他还着手准备承包300多亩田地。
程章龙的蔬菜基地也帮助升平村找到了定位,升平村党支部副书记曾小明说,升平村正在筹划建成浏阳和长沙的“大菜园”。“下一步,村里打算流转上千亩田地,全部种植有机蔬菜。”
乡村风物
被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60多棵
关口街道升平村村部门口,有一棵三人才能抱得过来的古樟,郁郁葱葱,遮挡了炽热的太阳,留出了一片阴凉之地。
附近一位村民介绍:据他的奶奶说,当年有印象的时候,这棵古樟已经有如今这么粗壮。“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
曾小明说,这棵古樟早在十几年前就已挂牌保护。虽然没有完全统计,但这种被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升平村至少有60余棵,主要分布在白云山,万石棚山中。位于升平村的,有500多年历史的陈大真人庙中,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非常集中,有7、8棵之多。
根据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它们都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据了解,升平村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当中,不乏名贵植物,如迎客松、红豆杉、红樟等等。
这些古树名木都是升平村村民世世代代保护下来的,已经成为了升平村的“名片”。“这么多古树存世,是升平村山清水秀的见证。”曾小明说,这也是村民爱护古树,保护环境的体现。
乡村古迹
糯米筑坝,古代工艺胜过钢筋水泥
升平村除了长浏高速穿境而过,还有一条升平河从中穿过。这条升平村的“母亲河”上,有许多值得考究的古迹。
当地村民介绍最多的,是一座不过4米长的石桥,传说有上千年历史,可以溯源至两宋时期。
值得考究的是石桥不远的一道古河坝的遗址。曾小明称,这是古代工艺用糯米筑成的河坝。用手触摸看似平整的坝面,感觉有粗糙感。细看坝面竟是凹凸的。
糯米筑坝不是直接在河边上铺糯米,而是糯米熬粥,把糯米过滤出去,剩余的糯米浆粘性很大,再用糯米浆与石灰按相应比例混合筑堤,最后用木夯实。
相传明代长城修筑即用过糯米筑墙,古人用糯米浆、桐油、石灰汁灌入砖缝修成南京城墙,墙体坚固异常,胜似铜墙铁壁。
一位村民介绍,有一次用锤子在这道河坝上钉钉子,即便使尽力气,钉子也砸不进去,只能使用电钻打眼,不是钢筋水泥却胜似钢筋水泥。可见“糯米筑坝”有多坚固。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