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荒地上长出国家级经开区

编辑:戴鹏 2013-11-11 09:36:57
微浏阳
—分享—


当年在一片黄土地上奠基的工业小区,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一个国家级经开区。资料图片

    新的使命重任在肩,新的征程催人奋进!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浏阳人民有决心、有能力说到做到,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办成,确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浏阳市委书记曹立军

    20年前的浏阳——主要的产业是传统的烟花鞭炮,粮食生猪和烟草为主导的产业。花炮以外,浏阳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几大企业,如:氮肥厂、酒厂、糖厂、农械厂等,都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退出历史舞台。

    20年后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崛起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级经开区,形成了在国际、国内有较高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

    车行319国道浏永高等级公路,两块并排竖立的巨型广告牌格外显眼,“基伍来啦”四个大字,在展示着这条经济大动脉上最新的成绩——今年七月份,深圳基伍落户国家级浏阳经开区(以下简称园区),投产后将为浏阳带来世界一流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但在20年前,这样的场景是不曾设想的。1993年,伴随着浏阳撤县设市,319国道浏永高等级公路正式奠基,发展工业的想法才随之而生。

    如何发展?一个模糊的概念产生——浏阳要借道致富,必须要有一个像样的工业区。在哪建工业区?觉醒的浏阳人认识到必须在蕉溪岭以西为妙,靠近长沙,接受经济辐射,参与区域经济大循环。

浏阳网11月11日讯(记者 周力飞)

招商引资,由“大”到“专”

    工业小区的起点非常高:立志要发展朝阳产业——生物医药。

    建设铺开,黄尘滚滚,场面壮观,精神可嘉,但在投资商眼中,却很不以为然:他们要的是“七通一平”的完善配套设施,要的是有草有树的生产生活环境。

    当年,世界著名药企德国默克公司的中国区总裁来园区考察,他高一脚、低一脚地在凹凸不平的工地上走着,不一会儿,工地上的灰尘便沾满了裤腿,这位高鼻梁的大个子对园区滔滔不绝介绍投资环境沉默不语,最终这次考察无果而终。

    得知香港联邦制药想大规模进军抗生素原料药产业,园区欲引进该企业,当时招商部门已做通长沙一家酶发生产抗生素企业的工作,也动员省医药主管等部门在批文号上给予支持。但联邦制药董事长蔡乐金终于来到园区,实地探看后,对方同样放弃,转战四川、内蒙古。

    但浏阳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选择——行业百强,医药大厂,就是浏阳的梦之所系。

    经历过多次失败,2000年,园区管委会调整思路,变“硬碰硬去招大药厂”为“收集药厂‘证照’(即药品的各种批准文号)资源”。

    湖南当时的药厂有“老、小、散、低”的特点,厂子小、底子薄、包袱重,但“证照”值钱,这恰恰是药厂最容易忽视的地方——为了生存贱卖“祖业”。

    园区改变招商策略,调动一切资源,在湖南省对小型药厂、困难药厂的“证照”资源进行收集,并动员一系列与园区有关的投资者收购。

    在园区从事净化空调业务的雅康公司被委托收购了湘衡制药,后来更名为康源制药落户浏阳,再后来被制药机械投资者运作成大输液制药企业的佼佼者,随后在2010年引来上市企业重庆莱美制药。仅2000年,一年内,就连续有十多个药厂证照被园区“收入囊中”。

    斯奇制药,以当时最低土地价格招商进来,1999年12月在仅有一条水泥路的浏阳工业园开工建设,2001年斯奇制药投产并开始纳税,至2011年已累计纳税超过3亿元。

    而如今,园区已经聚集了上百家生物医药类企业,产值已过百亿元,其中尔康制药还顺利实现上市融资。

成长为国家级浏阳经开区

    有这样一组数据来体现园区十余年的发展:2001年园区产值3亿元,至2012年的375亿元,增长125倍;2001年园区税收1700万元,至2012年的12.48亿元,增长73倍。2012年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速稳居长沙四区十园之首。

    在这些枯燥数据的背后,是企业的茁壮成长,如蓝思科技2012年纳税4亿多,19家企业纳税超过1000万元,一批规模、有支撑力、有发展后颈的企业正在崛起。

    企业崛起同时,也开始面临一些局限。“2006年正月初一,我站在欧洲城门口,一上午没看到一个人,没看到一台车过去。现在,你看看园区的街道旁停着的车,走过的人。”幸福泉社区主任汤闯丰笑着说。

    汤闯丰言语的背后是园区快速增长的企业工人,2006年以前,园区产业工人约2万人,2011年园区达到8万人。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与严重滞后的城市配套形成巨大的矛盾。

    “这里的消费成本远远高于深圳。搭车、吃饭都不方便,而且贵。”从蓝思深圳厂区来到浏阳的唐波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1年,在浏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园区开始大力布局城市配套建设;2012年,一周之内,有粤港城、豫园广场等三个房地产项目开建。2013年,城市配套逐渐成型,目前已经集聚万象城、粤港城一条街,豫园步行街、金都美食广场、陶然溪等各有特色的城市配套街区。

    同时,让浏阳欣喜的是,201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59号函批复,同意湖南省浏阳生物医药园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

    而根据园区“十二五”的目标,将打造“千亿园区”,即在“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300亿元,电子信息500亿元,食品和其他产业200亿元,实现税收40亿元。

参与者讲述
五易办公场地,“吃大锅饭”

    1997年5月18日,晴空万里,浏阳工业小区的奠基仪式举行。现场气氛热烈,但条件十分简陋,借来的几张长条桌拼在一起,上面铺上毛毯,土洋结合,就算主席台,连个背景板也没有。

    工业小区建设指挥部成立了,没有房子,租;没有办公设施,借;没有人员,抽调;没有经验,学。一支拼凑起来的“游击队”,居然也想玩转现代工业。

    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光临时办公场所就搬了五次。“当时,工业园管委会没有食堂,就在洞阳的村民家里吃大锅饭。”园区市政园林负责人朱洪回忆,没有会议室,就与乡政府轮流使用仅有的一个会议室,没有宿舍,就在乡政府集体宿舍借几间一楼的房子。

    而如今,园区入驻了一个个城市商业综合体,高楼林立,商区渐现,一拨又一拨的投资者来到园区,寻找商机,今年前三季度,浏阳房产交易面积中,园区占据半壁江山。

对话见证者
“这充分体现了浏阳人的精神”

    2012年11月,胡晓江的新书《拐弯》出版。作为一个从1999年就到园区工作的作家,胡晓江将自己十多年来的亲身经历,全部写进了这部记录从县办工业小区到国家级经开区发展历程的纪实文学书里。

    浏阳日报:在一个荒土地上,通过努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级经开区,这体现了浏阳人怎样的精神?

    胡晓江:我觉得这是浏阳人“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319精神的延续。园区创业之初非常艰难,在一片空地上创业,需要有对理想的坚守,他们身上有一种特别坚持的精神,还有后来人才引进过来的,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

    浏阳日报:你去年曾著书《拐弯》,这是一本写经开区发展的书,为什么取“拐弯”这个名字?你是如何理解这两个字的?

    胡晓江:《拐弯》内容虽然写的是浏阳经开区,但实际上,我想体现的是浏阳经济的拐弯。20年前,浏阳是革命老区,是农业县,唯一的产业是传统花炮业。如果单靠农业与花炮,浏阳经济难以实现飞跃发展,人民难以致富,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工业,尤其是现代工业。1997年,浏阳人实现了思想上的拐弯:必须要发展工业,要改变经济结构。但现代工业到底发展什么呢?当时其实有许多选择,但我们选择了生物医药,我们也抓住了机遇,当时正是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进行改造,但湖南大部分医药企业老、小,达不到标准,必须重新购地建厂,园区抓住了这个机遇。

    电子信息的发展也是如此,沿海产业转移浪潮来袭,园区确定了电子信息这个高科技、劳动力密集、与生物医药产业能形成互补的产业,这样也抓住了机遇,实现了园区爆发式的增长。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