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老人写下二十万字自传 家训就一句话

编辑:戴鹏 2014-11-24 15:10:52
微浏阳
—分享—


老人晚年写下二十万字自传,对于家教他只有一句话——
讲良心,才能万事顺

    编者按: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乐于助人、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这是“家风、家教”永恒的传承,好的“家风、家教”,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奠定富强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基石,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走屋场看文明·家风家教”系列报道,让良好的家风家教,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11月22日,淳口镇杨柳村。冬日暖阳洒在窗台上,84岁的厉季生正在练习毛笔字,他的妻子肖喜莲则在后院择菜。虽然子女们都不在身边,但两老把晚年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栽花、种菜,农家小院分外温馨。

    在这种闲暇中,厉老写下一本二十万字的自传:《我和我的家庭》。那句贯穿全文的“要讲良心”,是祖辈交代而来,如今历经他再传承到儿孙手中,已然更显厚重。

浏阳日报记者张玲

乡邻赞颂他们“为善至美”

    东田村肖家贵和厉季生并不熟,他只是来杨柳村找党支部书记办事,但中午时分,他和书记一并留在厉老家吃个便饭——两夫妻的热情让人无法拒绝。厉家客厅挂着一幅“为善最乐”的墨宝,是别人对这个家庭的真实评价。

    杨柳村党支部书记肖建安说,早在2007年,厉家大儿子厉某某就为村上文化馆捐赠了3万多元书籍,还捐赠了几万元健身器材,此后村上要修桥、修水利,厉家总是有什么捐什么,近年用于修路的善款就有20多万。

    很多故事,与钱财无关,乡邻们更愿意用一种朴实的话语来讲述。据悉,老厉家四个子女,大女儿是高级教师,二儿子是博士,在大学教书,大儿子和小儿子是公务员,也是高学历,在外省从政。“完全没有距离,从不摆架子。”一位乡邻说,自己一名亲戚在广州陷入传销,就是厉家小儿子厉某某帮忙救出来的,去广州看病时,只要说是杨柳村的,厉某某都无比照顾。

    做了一辈子好人好事的厉季生和肖喜莲,更收获着诸多赞美。在厉老八十大寿时,很多人拎着鸡蛋来看他,甚至有拄拐的老人。“厉老都不认识了,但他们都记挂厉老的好。”

    乡邻们已经习惯了凡事请教厉家人,比如什么土地种什么树、高考填什么志愿等等,“他们不仅学历高,而且为人好,愿意帮助你。”

努力学习奉行“要讲良心”

    客厅桌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书,这是一本打印体,无出版处,原来这就是厉老在晚年写下的自传:《我和我的家庭》。在这本毕生回忆录中,厉老只传承着一句简单训导:讲良心。

    “我最记得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父母曾冒着生命危险去保释一些人。”头发花白的厉老感叹说,那时父母就告诉他,“只求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此后他投身祖国建设,在医院工作时正值大跃进时期,他顶着巨大压力“一视同仁”,坚决治疗“地主”、“富农”,甚至“反革命分子”——在他的大寿上,一些老人说起这些往事时仍热泪盈眶。

    而厉季生一生最感激的,是他的妻子肖喜莲。“我老伴人好,情愿自己吃糠也会把米饭留给别人吃。”厉老说,妻子的好,就是几个子女最好的榜样。

    肖喜莲已经八十了,她虽然瘦弱,但对几个子女的教育向来严格。“因为我自己没进过学堂,所以我交代几个孩子,必须好好学习。自己有能力了,才不会给别人添乱。”

    客厅里一幅硕大的全家福,证明了孩子们从没有辜负父母亲。最让两老开心的是,孙辈几个孩子也都特别有出息:外孙女在上海边工作边读研,孙女今年9月刚从英国留学回来,还有两个孙儿仍留在澳大利亚上学。“孩子们肯上进,学习好,我们就高兴。”两老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别人,真正传承着我们的家教。”

相关链接
家家户户重视家风家教
杨柳村“厅堂文化”成风

    杨柳村,每走进一户人家,都能看到厅堂内悬挂着一些字画或者墨宝,有《朱子家训》朗诵篇,有《忍字口诀》,显眼位置,还能看到一幅装裱的《乡规民约》。这正是杨柳村打造的“厅堂文化”。

    浏阳日报记者张玲

家家户户倡导家训

    接连走进几户人家,记者发现每户人家都重视家风家教传承,在《乡规民约》的镜框里,细心张贴上自家的家训。

    厉季生家的邻居肖阳春老先生,同样是一位可敬的长者,从祖辈中留下“耕读、勤俭、诚实、良善”的家训,对儿孙严慈并举,并身体力行。还有很多其他乡邻都有自家的家训,有的是“和善、节俭、宁静”,有的是“孝敬老人,严教子孙”等等。

    杨柳村支部书记肖建安表示,在好的家风家教下,村上涌现了大量的好人好事好家庭:好女婿朱春根为了照顾好患病岳父,毅然甘当上门女婿,照顾两老;肖仁爱老人91岁了,仍能老骥伏枥,做一个好党员和好村干部;肖西健、王爱美夫妇三个儿子儿媳,兄弟情真,妯娌义重,致富不忘家乡建设;彭淑江、聂兴民夫妇更是美名远播,任何去过他们家的人都会感受到浓浓的情谊……

传统美德蔚然成风

    为什么杨柳村的家风家训能够影响如此之大,覆盖如此之广?在杨柳村还流传着一个忠心义胆之士的传说,大家都说,这个传说能够洗涤着每个人的心灵,激励后辈成长。

    “他叫肖毅,也叫肖霞生,是伟大的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肖建安说。这位老杨柳村居民生于旧社会中,很会读书,此后他创建了湖南省橡胶企业,且他思想进步,大部分所得都捐献给了共产党用以解放全国,在抗美援朝时,他还捐献了42火车皮军鞋,保证前线战士有鞋穿。他的事迹在当时各大报纸均有报道。

    如今,村上除了一张“肖毅全家福”的照片,就只有这位民族英雄的传说,激励人心。肖毅的家风家教也十分特别,他的老家亲戚曾去上海找过他,希望给予救济,当时物价还处在几角钱都能结婚的时代,但肖毅不愿施舍,只表示要办农场或工厂都可以,但唯独不能“要钱”,他了解到亲戚家有人会缝纫,于是买了400多元的缝纫机送给她。

    “帮助他人,奉献自己,这是杨柳村由来已久的主题。”肖建安说,在肖毅老一辈的教育下,杨柳村每个家庭都卯足了劲让自己“有能力”,学习是最直接的方式。如今村上有168个本科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村上专门开设“文化屋”,将他们的资料展示出来,真正打造出杨柳村的底蕴。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