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照顾年幼孙儿,一边照顾独居病母
在株树桥水库七宝山蒋埠江村移民库区,还保留着一栋低矮土砖房,这也是库区内唯一还有人居住的民房。在这栋不起眼的民房里,蕴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孝心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今年54岁的村民何善莲。为了照顾不愿离家、独居在此的中风老母亲杨伦清,已嫁为人妇的何善莲,自制了一张简易竹排,在水库里来回穿梭了五年多。24日,记者登上了何善莲的竹排,向故事的深处摇去。
文/浏阳日报记者李小雷
图/浏阳日报记者彭红霞
每天划小竹排渡过株树桥水库
正值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何善莲家中,刚给孙儿喂完饭的她,急急忙忙收拾东西,准备赶往库区的娘家。从家里出发,大约步行500米,就到达了株树桥水库边,岸边停放的一张小竹排就是何善莲去往对岸娘家的交通工具。
上了竹排,记者身体一晃,何善莲连忙叫记者蹲下。“我一个人划竹排习惯了,现在加上你们几个人,还真有点担心。”水面宽约100米,何善莲小心翼翼地划动着船桨,在水面上漂荡的几分钟时间里,原本有些沉默的她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
“我母亲今年74岁了,一辈子勤俭持家,就生了我这么一个女儿。现在她老了,照顾好她,是我的责任。”何善莲说,她在20多岁嫁出来后,父母就独居在此。上世纪90年代株树桥水库蓄水,“当时鼓励库区移民,他们不愿意搬出来,我也提出要他们住到我家里去,可他们又怕拖累我,也不同意。最后只好由着他们,然后隔三差五地回去看看”。
日子一天天过去,父母的年龄也一天天增大,身体也大不如从前。这期间,何善莲不但做了母亲,还当上了奶奶。2009年,就在何善莲的第二个孙儿出生时,母亲杨伦清突然病倒了。“中风瘫痪,需要人照顾,我当时就想搬回娘家住,但自己家里也有小孩子要照顾。”从那时起,何善莲开始了两头跑的生活。
为照顾独居病母她自制竹排奔波两个家
俗话说,久病床头无孝子。可何善莲却五年如一日地照顾着卧病在床的老母亲。
在蒋埠江村,提起何善莲,村里几乎无人不知,她的孝心让人为之感动。
“水库比较大,没有水上交通工具,就得绕着水库走。尽管娘家就在对岸,但如果走过去,至少要一个多小时。”为了照顾年迈父母,何善莲思来想去,决定自制一个水上交通工具。于是她便从山上砍下楠竹,自制了一个宽1米,长5米的竹排,“一开始还不太习惯,感觉很危险,有好几次差点掉到水库里”。
时间一长,何善莲的划竹排功夫已然十分娴熟。“这些年她就是这样来回在水库里穿梭着,这边有孩子要照顾,那边有父母要侍奉。”说起何善莲,蒋埠江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武告诉记者,刚开始,病重母亲还有父亲照顾,自从2011年父亲去世后,母亲的日常生活就全部落在了何善莲一人身上,“看着她每天划着竹排穿梭在水库里,实在让人感动”。
张文武说,他们也曾多次上门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希望老人能搬出库区与女儿一起居住,但老人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家。所以,五年时间里,何善莲就靠这一小小竹排,艰难地连起了两个家庭。
一天摆渡六个来回不让老人晚年孤单
竹排驶上对岸,记者见到杨伦清时,老人脸色看上去还不错,吐字尚算清晰,意识也比较清醒,见到记者到来还主动打起了招呼。如果不是之前有所了解,记者很难相信眼前的老人已经中风瘫痪5年了。
“每天早晨给她吃一点水果,一个鸡蛋,再喂她一碗粥。中午我单独给他做一小碗炝锅面条。”何善莲说,长期卧病,容易长褥疮,严重的话甚至会诱发败血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何善莲每天给母亲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因为母亲行动不便,何善莲晚上就住到了这边,“现在她对我已经形成依赖,看不到我就会着急”。为了陪伴老人,又不至于耽误照看孙儿,何善莲每天至少在水库上摆渡穿梭六个来回,“尽可能多地陪在身边跟她说说话,不让她感到孤单”。
说到照顾母亲的这五年,何善莲告诉记者,自己做的这些都是做儿女应该做的,“老人病了,咱做儿女的就应该好好伺候着。人老了就像孩子,小时候父母怎么照顾咱们的,咱们就应该怎么照顾老人”。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