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日报记者李丹见习记者沈阿玲
后天就是母亲节了,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温暖的一种爱。女儿出嫁的时候,妈妈是天下最高兴而又最难过的人。妈妈把爱和祝福都浓缩在精心为女儿准备的嫁妆里。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母亲节即将来临,我们选择了60后、70后、80后、90后四个不同年代出生的女儿,看看她们的妈妈送出的特别嫁妆,缝纫机、电视机、成长记录册、金项链……嫁妆在变,不变的,是妈妈那一份永恒的爱。
妈妈的爱是省吃俭用为儿女
60后
嫁妆:缝纫机
采访对象:卜阿姨,职业裁缝
1963年出生的卜阿姨是家里的长女,从小勤劳能干。“家务活、农活我都做得来,但是我最喜欢的是缝缝补补。”回忆往事,卜阿姨脸上挂着笑,“那时候很多姑娘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裁缝,我也不例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逢年过节或是生日结婚需要添置新衣服,就先到裁缝那里选布料量尺寸,再按约定日子取成衣。巧手的裁缝尤其吃香,有做不完的活。要学做裁缝,首先需要一台缝纫机。但是,缝纫机当时是大件,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卜阿姨非常明白家里的情况,只能把裁缝梦深深埋在心底,从不敢向父母提及,暗地里却一直在练着手工针线活。1985年,22岁的卜阿姨出嫁时,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嫁妆里有一台缝纫机。“是妈妈提出来的,她说无论如何也要给我买一台缝纫机。”她奇怪妈妈怎么知道自己的想法,妈妈却没有直接回答,只说,“你在家里的时候帮了爸爸妈妈很多忙,嫁到那边也一样要勤快利索,发挥自己的长处,好好持家。”
卜阿姨说她一直记着妈妈的这句话,父母省吃俭用攒钱给她买的缝纫机让她格外珍惜。巧手加上勤奋,让她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裁缝。“公公婆婆的衣服,我的两个孩子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我亲手做的,穿出去像买的一样,大家都很羡慕。”
回忆起这件嫁妆,卜阿姨感触良多: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会千方百计满足儿女愿望的人,而且从来不计回报。
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宽容
70后
嫁妆:电视机
采访对象:潘云(化名),个体经营者
“我嫁人时刚满20岁,为了结婚,跟妈妈吵了无数次。”这段原本不被父母理解和支持的爱情,潘云并没有奢望有什么嫁妆。
潘云的母亲之所以不同意她的婚事,主要因为两点,一是男方家境太苦了,怕她嫁过去受委屈;二是那边婆婆去世早,担心她生了孩子没有人帮忙带。为此,母女俩没少争吵。
母亲终究还是拗不过女儿,点头同意了这门婚事。一间小小的婚房,从家具到铺盖,母亲都亲自替女儿张罗。“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机还不多,妈妈给我们买了一台。她说结婚是新生活的开始,希望我们有个好的起点。”电视机给这个新家庭带来了新乐趣。1994年,潘云的女儿出生了。母亲二话没说,承担了照顾她们的责任。夫妻俩齐心协力、勤劳奋斗,慢慢积攒了一些钱。“好日子刚刚来,妈妈却生病了。”
那两年,潘云陪着母亲隔三差五到长沙治病,有时候一呆就是半年。花光了积蓄,欠下了债务,潘云毫不后悔,她最怕的是留不住母亲的时光。“妈妈太瘦弱了,动不了手术,癌细胞最终还是扩散了。”潘云的声音再次变得哽咽。
潘云说,母亲对每个子女都尽心竭力,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
妈妈的爱是放开双手
80后
嫁妆:成长纪念册
采访对象:陈超然,公务员
婚礼进行中,主持人突然向新娘陈超然说,“你的妈妈有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你。”音乐响起,屏幕上呈现一张婴儿的照片,然后是长大了一点的样子,梳辫子了……第一次吃米粉,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上学……在场所有人都为这个妈妈用心制作的成长记录册深深动容。新娘也被这份神秘礼物感动落泪。
因为工作的原因,妈妈刘彩云在女儿三岁的时候就把她全托在幼儿园。夫妻俩都忙于工作,对女儿无暇顾及。“上了小学后,中午没时间做饭,每天都是早上多做一些让她带去学校,中午她就在一个小理发店里借地方吃饭。”时隔多年,刘彩云想起这些事仍心酸不已。尽管忙碌,但这些年,刘彩云坚持做一件事:在每年女儿生日时给她拍照,属于女儿的第一次也被记录下来了。女儿结婚前,她便想到了整理一本女儿的成长纪念册作为结婚礼物,“花了一个多星期整理,包括成长篇、友情篇、爱情篇等几个部分。”
妈妈刘彩云觉得亏欠的,女儿陈超然却把一切当成了最珍贵的赐予。她说,物质上父母对她挺苛刻,精神上的给予则非常富足,这两者催生了她的独立性。上大学时她向妈妈提出借5万元学费。通过做导游,她每月17日汇款支付300元利息。陈超然哈哈笑着,“四年以后,我全部还清了欠债。我妈赚了2万。”
“女儿出嫁了以后,我有点失落,但很快又恢复了。她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也常常回来。一回来就像个小尾巴跟着我,我们娘俩有说不完的话。”刘彩云骄傲地说,“女儿是上天赐予我最好的礼物!”陈超然则说,“一路走来,妈妈留给了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妈妈的爱是忘了一切却记得你
90后
嫁妆:金项链
采访对象:芳芳(化名)外贸公司员工
芳芳的金项链缀着几颗精致的钮珠,下面还挂着活泼小巧的金流苏,款式很好看。芳芳却告诉记者,她几乎没戴过:“怕丢了。”很贵吗?“很重要!”
这条金项链,是妈妈送给芳芳的结婚礼物。远在深圳,看着项链,就像看到家里的妈妈一样。“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妈妈能尽快从抑郁症中走出来……”
婚礼在去年十一举行,所有事情都是芳芳爸爸操办的。“那时,妈妈还在医院治疗。爸爸从妈妈的首饰盒里拿出这根金项链递给我,说是妈妈交代送给我的结婚礼物。”芳芳说。
沉默了良久,芳芳回忆道,她的妈妈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工作和家庭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家里家外都不需要她爸爸操心。“如今变得事事不再关心,也只有听到我要结婚,才开口交代了要爸爸拿项链送给我。”
“妈妈生了哥哥后,三十多岁才生我。读书放假回来再去学校,妈妈都很舍不得,一直要送到车站。”她从来没有想过妈妈竟没能参加她的婚礼。以前母女俩窝在椅子上互相剪指甲的情形还历历在目。“现在打电话回去她虽然会接,但都是我一个人在说,那种感觉好难受。”
不管家人怎么开导,芳芳的妈妈都不愿意走出门跟随女儿到深圳去。“我会再想办法。”母亲节快到了,芳芳也想送妈妈一根金项链,说妈妈曾经偷偷跟她抱怨过和爸爸结婚的时候什么金器都没有。“我曾答应她我参加工作后给她买。也许迟到的礼物能打开她的心扉。”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