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澄潭江镇林家四代谨守家训教书育人

编辑:戴鹏 2015-05-12 09:39:41
微浏阳
—分享—


人助者志,助人者乐

  浏阳日报见习记者沈阿玲

  浏阳市澄潭江镇洲田村林氏子孙,一百多年来牢记着一句祖训,“人助者志,助人者乐”。

  留下这句家训的是林氏先祖林明昺。从林明昺到儿子林承濂、孙辈林庆尧三兄弟、曾孙辈林继红四兄弟,这个书香世家几代从教为师,视学生为己出,从未忘记把感恩、助人的精神传递下去。他们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垫付学费、捐送衣物,用真诚的关爱引导学生成才。受过他们帮助的人接着帮助他人,动人的温暖生生不息传播开来。

  人助者志,林家代代从教

  林明昺将“人助者志,助人者乐”八字家训书写于家里厅堂中,让林家后代人人铭记,世代传承。

  林明昺的苦心没有白费,后代们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家训的内涵。林明昺的孙子林庆尧先后曾在洲田道观小学、大圣小学、澄潭江中学任教,有48年教龄,多次被评为县市教育标兵。他始终没有忘记祖父的教诲,在这期间,他帮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

  林继红是林庆尧的第二个儿子,浏阳市第二中学的老师。他眼中的父亲话语不多,很少提及自己助人的事情。“父亲常说,他们兄弟姐妹小时候经常穿着长过膝盖的衣服,甚至是难得吃到的一次米饭,那些都是立庵先生接济的。要我们把这份恩情牢记在心里。”林继红说。

  林继红也有33年教龄了,多次获得浏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浏阳市人民政府嘉奖等荣誉称号。除了林庆尧、林继红,林家还有两位在职老师:林继红的大哥林继良,林继红的妻子缪谷莲。

  林继红的弟弟林继湘从教10年,现今经商。但他时刻不忘林家祖训,经常帮扶贫困孩子。2013年,他在中缅边境的贫困地区捐建了一所小学,闲暇时期还会到学校给缅甸的孩子教授围棋、文学等课程。

  林庆尧的回忆录中记载,“我祖父常说,你们要记住——人助者志,助人者乐。意思是,困难时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要懂得感恩、进而努力奋发,有能力的时候要尽量帮助别人,以此为乐。”

  助人者乐,后代无私助人

  “要不是林老师,我恐怕就呆在小山村里种一辈子地了。”70岁的王哲绍提起林庆尧老师,话语仍难掩激动。“我辍学了三次,林老师给我和我爸妈做了很多次思想工作,并帮我交了学费和伙食费,让我读了下去。”

  林庆尧,生于1929年,澄潭江镇洲田村人。当时在澄潭江中学执教,是王哲绍的班主任。“看到同学感冒了,老师会买来感冒药,背着送回去。看到同学上课没精神,得知是因为一个多月未进食油,马上买了猪油送到他家。”在王哲绍的心目中,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

  “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了我一生。”王哲绍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老师,一直任教于当地的龙家学校。秉承老师的意愿,他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过许多家境困难的学生。他的女儿王小青感慨,“林老师那时有几个子女要抚养,还是坚持资助了我父亲。我父亲除了照顾我们三姐弟还抚养了早逝的姑妈的两个女儿,也省吃俭用帮学生交学费、生活费。他这样做是学了他老师的!”

  逢年过节的时候,林氏前辈都会向后辈说起林家的家训和由来故事。

  家族故事

  62年后王林两家再续情谊

  1938年,文夕大火之后,林明昺与恩师分别,回到家乡。之后,林明昺与王正枢老师有书信联系。1952年,林明昺去世以后,林家与王家联系渐断。更遗憾的是,记载珍贵师生情的书信在文革期间全部被毁灭。

  这成为林庆尧老师的一块心病,他多次叮嘱儿子们一定要找到王正枢先生的后人。为此,林继红老师曾先后于2008年、2012年到王正枢先生的老家大瑶镇坑背冲寻找。翻阅族谱、询问王姓族人,都没有结果。

  苍天不负有心人。就在林继红老师寻找无望的时候,王正枢的长孙、清华大学王心丰教授在网上偶然搜索到了林继红老师写的一篇文章《百年长郡情》。文章里提到了林王两家先祖的这段往事。2013年,王心丰教授联系上了林继红老师。

  2014年12月,王心丰教授回到浏阳。林继红老师将家族珍藏的王正枢先生的遗物拿出来赠予王教授,“一个墨盘、一本《几何学解题》、一本朱熹体字帖,是当时立庵先生送给我曾祖的。”王心丰教授感谢林家的好意,“你们保存了这么久这么好,还是由你们保管吧。将来地方建设档案馆时再捐献出来。这是林王两家美好缘分的象征。”

  人物讲述

  恩师接济林家20年

  尽管经过数十年,林氏祖上的经历,却代代相传。

  林明昺年少时家道中落,家境贫寒,得到了恩师王正枢(人称“立庵先生”)的帮助得以到长沙进修学习。1913年起,在跟随老师学习生活的20多年中,林明昺不仅得到了立庵先生学业上的指导,生活上也多受老师关照。林明昺有感恩师对自己的种种恩德,立下“人助者志,助人者乐”的家训,谨授子孙后代。

  林继红拿出一本封面陈旧斑驳的《几何学解题》,上题“浏阳王正枢撰”。他介绍道,王正枢是他曾祖父林明昺的恩师,也曾是毛泽东湖南一师时的数学老师。1913年,林明昺随王正枢从浏阳到长沙求学。林明昺出身贫寒、兄弟四人,年幼丧父,生活异常困难,之前的学业全部靠亲友接济完成。王正枢看其家庭条件不好,免掉了他的学费,并让他担任助教,随后又推荐他到妙高峰中学教书。另外,王正枢也经常给林明昺的家里寄送衣服、粮食和现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他家的孩子能够读书上进。这一寄,就是20多年。

  “爸爸妈妈常常带学生回来吃饭,围了一大桌子,好不热闹。”林继红的儿子林徽楚虽身在成都,对父母的经历却记忆犹新。“爸爸曾经有一个学生不愿意读书了,爸爸和其他两个老师走了四个多小时山路去他家询问情况。妈妈常向亲戚们搜寻旧衣服,捐给班上的贫困学生,我的衣服也捐出来过。”他从父母口中听到过先祖和王正枢先生的那段佳话。他认为,父母对家训的理解,全部体现在他们对待学生的点点滴滴中了。“将来也会将这份精神财富传给我的孩子。”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