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江苏南京市某小区被刺耳的警笛声打破安静。四处打听之下,居民们才得知,小区的一套房子里,发现了一具男子尸体。据了解,男子被发现时,尸体已开始腐烂,死亡已近一周。可令人不解的是,死者住的是一个群租房,里面连他在内共有7名租客。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竟没有发现异常。(5月20日《现代快报》)
空巢老人也好,租客也罢,“孤独离去”不断进入公众视线。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和居住方式的改变,许多人远离亲人,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成为邻居。然而,在利益碎片化和人际关系陌生的今天,邻里关系的淡漠疏远,不仅让陌生人社会缺乏人情味,也让人们在需要关心、帮助的时候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
与乡土社会不同,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虽然让人们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个人隐私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却让人们承受了邻里互动匮乏的单调与乏味。对于许多租客来说,邻居只是一个空洞的符号,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交集自然也没有多少交情,不闻不问、各行其道便成为邻里相处的逻辑。
从欧美国家社区发展的经验来看,打造公共生活平台、重建工业文明时代的邻里关系,是一种发展趋势。只有让邻里关系重新焕发生机,社区这一社会生活共同体才会更有活力。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有句名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即使身处陌生人社会,社区依然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朋友圈、寻找新的交往渠道、获得新的社区参与机会等途径,来增强邻里互动。因此,避免“孤独离去”,不仅需要修复麻木冷漠的不良社会心态,也需要通过社区建设,来建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新邻里关系。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