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看烟云缥缈神秘,近看山村错落有致,晨霞暮霭,画中一片宁静悠远之感。“黎越常先生的画,将我震撼了。”7月28日,在国画《一夜春风万树新》前,来自浏阳河中学的美术教师陈春桃细细品味着其中的意蕴。
7月28日-7月30日,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醉美浏阳河——黎越常先生国画展”在这里举办,66幅“水墨浏阳”吸引了千余人次来参展。不少观展人是慕名前来,他们用手机、相机,在画作前留下合影纪念。“醉美浏阳河”,美丽的是浏阳之景,沉醉的是观赏者之心。
文/图浏阳日报记者许雅兰张迪
7月28日上午,距离画展开幕不到半小时,省画院美术馆里就聚集了百余名观展人。画院外烈日炎炎,空气焦躁,而画院内墨香飘散,清凉宜人,俨然两番世界。
“妈妈,这座山这么高是真的吗?山上为什么有红色,是红石头吗?”在四尺整张的国画《围山深秋图》前,7岁的小涵不住地向母亲发问。
“孩子一直很喜欢画画,今天特地带他过来看看正宗的国画。”黎越常这个名字,小涵的母亲陈丽早有耳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艺术精品黎越常国画作品集》,陈丽一直收藏着一本。得知此次黎越常在省画院美术馆举办画展,一大早就带着孩子来观展。
只不过,面对小涵提出的一连串问题,陈丽也没办法给出准确回答。她答应小涵过几天带他去大围山,亲眼看看画中的高山和流水,“早就听闻浏阳大围山的景色十分漂亮,但看了这次画展,我觉得不仅是大围山,浏阳处处是美景。”
亲眼见识过浏阳美景的人,才知晓画中之景并非虚构。作为地地道道的浏阳人,主攻油画的陈春桃在浏阳各地写生过,早已将浏阳美景看了个遍。国画盛线条,油画重色彩,细细一对比,陈春桃惊叹于黎越常国画的强大表现力。
“画面大气,笔法收放自如。让我惊讶的是这些画的色彩搭配,和谐而生动。尤其是那幅描绘春天的国画,色彩鲜艳而又清新自然,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在陈春桃的意识里,国画作品盛线条而色调单纯,难以感染观画人情绪。但黎越常的国画在色调方面表现充实,墨不碍色、色不碍墨,这样一种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画法,让她沉醉。
分享
黎越常谈国画创作
“国画创作,当以修心和师法为基。”所谓修心,即顾大体、知谦虚、识方法、强毅力。黎越常认为,修心之四向,无一可抛。顾大体,要求所做之画于社会、于大众有益。描绘家乡、推介家乡,既是黎越常心之所向,亦是顾大体之举;“其实始知也无知。”知谦虚者,不为名利所驱,方能静心提升画作质量;艺术追随于传统,但绝不能囿于传统。识方法,重创新,所以黎越常的画作无一雷同;作画,非一日之功,坚持不易,非强毅力不可得。
所谓师法,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当以传统、以自然为师,以自身实践、理解为源。”黎越常认为,技巧、画工之类可师他人,而思想、意蕴则只能靠自己领会。
名家相会
研讨国画精髓
画院内,百余名观展人齐聚,共赏浏阳山水美景。画院外,众多名家相会,开展黎越常先生国画作品研讨会。
作为此次画展的一部分,在作品研讨会上,来自国家、省、市美协、文联的各位文艺界人士,纷纷对黎越常的作品进行鉴赏,对国画精髓展开研讨。
长沙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刘昕文这样评价黎越常先生的作品:黎越常的作品构图高远,气势磅礴,色彩丰富而厚重,具有层次性。他善于在平凡的题材中寻找美的感受,以多变的手法、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和歌颂伟大的祖国和大好山河。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油画协会主席段江华认为,黎越常画家乡的山水,把对于他而言“不新鲜”的家乡用画笔描绘出来,证明其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专家和学者们对我有鼓舞,有建议,我的心里也很紧张。”作品研讨会的最后,黎越常表示,会将这次画展再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争取再画五十年,再办五个个展,到时候大家再次相会。”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