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浏阳西乡历来有吃牛胶滋补身体的习俗,这门熬煮牛胶的手艺,也从古至今流传了下来。
懂得熬胶的人,被称为“牛胶师傅”。每到下半年开始杀牛,村民们就会陆续邀请“牛胶师傅”上门熬胶。熬胶需要三天三夜,是门耗时耗力的活,所以太穷的人家耗不起,太富的人家又不愿意吃这个苦,只有勤勤恳恳、子嗣丰盈的人家才会接下这门手艺。
文/图浏阳日报记者张玲实习生李灿
熬胶手艺
三天三夜熬煮牛皮牛骨
8月5日,镇头。时间如流水洗去流砂,苦累掺杂的七十二行很多都开始消逝,唯有一些坚韧执着的手艺人,把持着这份传承,在家族中一代代耳提面命,细水长流。
张瑞文就是家族传承下来的“牛胶师傅”,他今年55岁,家住金田社区。他家厨房还是老式结构,有烟囱、柴火灶以及大锅。走进时厨房烟火气正弥漫,灶里火苗噼噼啪啪,锅内的牛皮正在翻滚着水泡,这份热度需要细心维持72小时。
“记得小时候耐不住烦,一把柴火扔进去就想出去玩了。”张瑞文说,父亲总是半途截过他手中的柴火,告诉他煮牛胶不能一时火大一时火小,火急火燎、毛毛糙糙可不行。当时他还小,不懂父亲的嘱咐,只记得父亲嘀咕着说:“这么珍贵的牛皮牛骨,熬不出来可浪费了!”
其实那时的牛胶还没有改进,并不是很好吃,张瑞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抱着他,一双满是腥味的大手将牛胶送到他嘴边,说“伢子吃了长高”。遗憾的是其父张宝如英年早逝,彼时张瑞文才十四五岁,等到二十多岁张瑞文有了孩子,回味到父亲当时满是“牛腥味”的父爱,他开始满怀留念地熬煮牛胶,这时才意识到,父爱如山沉,这三天三夜的熬煮不是一般的艰难。
张瑞文的叔叔得知他想要煮牛胶,便站在一旁指点。熬煮牛胶非常耗时,不能离开厨房,也不能冷了灶火,72小时内需要6次放水,每次熬煮出来的胶水都要分开存放,入锅四五小时后开始放药材,有黄芪、当归、党参、桂皮等等,根据其药性发挥投放的时间亦有先有后,熬煮到最后阶段牛皮牛骨异常粘稠,此时需要不断搅拌,才能确保不粘锅、不烧糊。
追溯历史
百年传承,牛胶熬制秉承匠心
据史料记载,牛胶能滋阴养元、祛湿保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期间因为战乱,熬制历史曾一度断链。而浏阳因地处偏远边境,波及较小,又因山区牛作为耕种工具不可或缺,材料充盈,牛胶的古法熬制才得以流传下来。
张瑞文的叔叔去年去世了,但是老人将“熬煮牛胶”的历史跟他讲述过:以往岁月每到八月中秋之后,就会有富裕人家杀牛祭祀,天气渐凉也适合牛胶的熬制,他们就会请“牛胶师傅”上门熬煮,没有工钱,直接给两至三斤的牛胶作为酬劳。牛胶作为滋补圣品,一般家庭吃不上,因此有些男丁兴旺又家境一般的家庭,就会让孩子学习熬制牛胶的手艺,以此获得薪酬。
据悉历史上,牛胶真正发挥过作用。1886年,清朝光绪十二年,浏阳镇头有不少百姓染上瘟疫,面黄肌瘦,气喘咳嗽。当时“牛胶师傅”们发现,在食用牛胶之后,瘟疫不仅不治而愈,食用的人更是精力旺盛,一改颓废体质。这一发现也让牛胶在西乡广为传播。
如今,当地老中医刘检医生表示,牛胶具有祛湿保暖、补血益气、增强体质等功效,在西乡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虽然没有族谱记载,但张家至少追溯到张瑞文的高祖父,也就是张太富手中就有“牛胶师傅”的头衔,如今到张瑞文的儿子张东一代,已经是五代传承。其工艺包括有整皮、化皮、熬汁、浓缩、凝胶、晾胶、配料等数十道工序,成型时断面光亮,香气浓郁。
今年,张家上百年传承的“熬制牛胶”工艺,被列入“浏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创新
十五味药材延续古法创新牛胶糕
厨房弥漫的香气满满蔓延开来,张瑞文把从祖上传承下来的手艺,一五一十教给儿子张东,包括每个细节每个程序,在张东接手之前,这“熬胶”手艺似乎也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仅仅是每年熬制一两次,送给家人或者亲戚提高体质。直到张东30岁这一年,他做了一次决定,要让“牛胶师傅”广为人知。
“去年我老婆生病,父亲做了牛胶给她吃,可是她嫌口味有点腥。”张东笑着说,因为老婆刘巧荣本身对药材非常了解,同时她自己也是一枚“吃货”,喜欢研究美食。在刘巧荣的启发下,张东亲自下厨,他将父辈留下的传统四五道药材,增加至十五道药材,等牛胶成型后,再加入花生、核桃、红枣等,冷却后切片成糕点。拿给刘巧荣吃时,刘巧荣给了一个大大的赞,直言“简直是美味零食呢!”
这一改进,父亲张瑞文也点头称赞:“还是年轻人聪明,没有了腥味,吃起来也更方便了!”
有了父亲、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张东逐渐着手将这一家族式滋补圣品传播开来,他认为代代传承的手艺,有其时代背景和基础,更有手艺本身的内容和价值,这种价值经过历代沉淀,更值得被所有人认识和接纳。
“如今我常常下厨熬煮牛皮牛骨,对家族古法三天三夜熬胶的艰辛也有了更多的体会。”张东说,细数起来,从他曾祖父开始,家中男丁历来都要学习熬煮牛胶的手艺,而每一位后辈在为家人健康着想的同时,就会对传承有更多的心得,在他看来,这是匠心手艺的传承,更是一个男人的成人礼,承接的是那份对家人的爱、责任和担当。
□相关链接
阿胶古来以牛皮为佳
阿胶是经方中一味非常重要的药物,在《伤寒论》中入方3次,在《金匮要略》入方11次。在经方中,阿胶主要起到的是“滋养、滋润、强壮、止血、缓和、镇静”的作用。
东汉以前《神农本草经》的撰写年代,并未特指要用什么皮来“制胶”,马皮、牛皮、猪皮、驴皮,各种动物皮均可。方法是,将动物皮去毛,煮皮,熬为浓汤,然后倒入器皿中冷却,切片,晾干。
梁代的名医陶弘景则在他整理的《名医别录》中指出这种动物皮应该是牛皮,并且“东阿”产的最好。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他的历史巨著《齐民要术》中更进一步指出,制作阿胶以牛皮为上: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
可见当时依然是什么皮都用,但是也以牛皮为佳,驴皮次之,杂皮更次。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