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探源
大家论道金刚,探讨湘剧起源及老案堂班历史
浏阳日报讯(记者欧阳稳江)世人只闻花鼓戏,湘人更应知湘剧。优美动人的唱腔,细腻丰富的表情,准确传神的台步身段……湘剧,为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韵律悠扬的湘剧,其发展脉络,却与浏阳金刚的“老案堂班”密不可分。
昨日,古色古香的桃树湾清代民居内,20余名省市湘剧艺术大家齐聚一堂,探讨湘剧起源以及湘剧“老案堂班”所在地——浏阳市金刚镇在湘剧发展和推动方面的独特贡献。
这场主题为“中国湘剧起源及老案堂班历史传承”的学术研讨会,观点与论据齐飞,掌声与共识同起。
“当时的金刚头小镇上,有上、中、下三街,搭起三个戏台,连演四十八天。可以说,好戏不断,观者如云,其剧之多、演员之众,较之今日的戏剧会演毫不逊色……”因为十分喜爱湘剧,金刚中学原校长李明德笑言自己从年轻时候开始便是个爱热闹的“外行粉丝”。
2002年,李明德退休后开始帮助当地政府修地方志。
一头扎进其中,李明德搜集并掌握了不少当地的文史资料,而其中《浏阳县志》中关于湘剧的介绍让他惊喜不已:“浏阳的湘戏班,以其组合形式的不同分为案堂班、江湖班和科班。案堂班始于乾隆、嘉庆年间,系小型戏班,随金刚头福主庙神游乡演出,著名湘剧演员徐绍清和著名司鼓欧阳寿廷就是在这里出师的。”
而县志更是记录了1952年《中南地区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大会专辑》的相关介绍:“湘剧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由南昌经万载到湖南浏阳以达长沙。”
“湘剧的发展,浏阳金刚的‘老案堂班’确实功不可没:一是极大地丰富了湘剧的剧目;二是在湘剧人才的培养上,贡献也是巨大的。”对于李明德的发现,原省湘剧院副院长陈飞虹给予了一定的佐证,这位在湘剧里浸润多年的老艺术家十分认真地做了一次考证,并写下了长达17页的考证文章:
为祈求平安及财源,金刚的三元宫内供奉的是一尊叫“三原福主”的傩神,受到人们的敬仰和信赖。因为这样,三元宫的香火日盛。人们为表虔诚,常把神案接到家中供奉。案,指庙里的神案;堂,指拜神和香火堂。这种以案堂命名的湘剧戏班也跟着神案到一处、演一处。
“你想想,三个戏台连演四十八天,每天上下午各一场,一场至少演三个小时,一天起码要十折到十五折戏,四十八天要多少折戏呢?”陈飞虹表示,湘剧能有这么丰富的剧目,浏阳金刚头的“老案堂班”是有它一份功劳的。
而对于“老案堂班”培养人才的贡献,陈飞虹也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当时的“老案堂班”活动,除了收藏、积累、交流剧本,每年集合戏班演出等于是既有艺术交流又有竞赛,互相观摩。此外,还有一批爱好湘剧的文化人参与评议,无疑对湘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徐绍清和欧阳寿廷就是在这里出师的,他们的成才与老案堂班的艺术品位与戏班的特殊建制是分不开的。
■人物讲述
“唱不好湘剧,老师会用手杖敲地板”
“青山绿水依然在,不求某的须发白(唱)。现在回想起来,老师创作表演的经典剧目《单刀赴会》还恍如昨日,记忆犹新……”今年74岁的张昌流是金刚镇山虎村人,作为著名湘剧大师欧阳寿廷的关门弟子,年逾古稀的张昌流唏嘘感叹不已。
因为从小热爱戏剧,1968年,张昌流师从原长沙湘剧二团的刘以秋(文家市人),正式走上了湘剧表演之路。1970年,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欧阳寿廷退休回到家乡大瑶,老师刘以秋便建议他前往学习以便能更上一层楼。就这样,经刘以秋推荐,一番面试后,张昌流成为了欧阳寿廷的关门弟子。
拜师后,欧阳寿廷开始对张昌流进行严格且系统的培训,湘剧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等多种声腔表演,无一保留。“记得学习后期,老师因行动不便,经常坐在床头教我们唱戏。有时讲到重点或者我们唱错了的时候,老师就习惯用手中的手杖使劲敲地板,久而久之,他的床前形成了一个个比手杖稍大的坑。”
为了继承老师的衣钵将湘剧表演发扬光大,张昌流辗转湘赣两省从事表演,并陆续带了120余名徒弟,将自己所学全部传承出去。
■名家观点
王阳娟(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省湘剧院院长):现有的史料完全可以证明,老案堂班是中国湘剧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源头。当然,我们也尊重各种不同的说法,进行各种心平气和的学术交流。期待金刚早日打造湘剧小镇,为中国湘剧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范正明(原省文联执行主席、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我出生于湘剧世家,在戏班中长大,目前正在整理湘剧的发展史。因此,这次对湘剧起源的追溯,对高腔的继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王永光(湘剧表演艺术家):通过这一次溯源,站在湘剧的发展层面来说,我们该重新认识浏阳,认识金刚。也希望能和更多的湘剧表演艺术家一起多来浏阳演出,能在这里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湘韵湘音。
陈飞虹(原省湘剧院副院长):浏阳金刚头老案堂班在湘剧的形成和发展上有着它曾经光辉的一页,时至今日,对老案堂班现象进行研讨,有着它的现实意见,我们可以借助以前老案堂班的成功经验,助推湘剧艺术再次呈现一个美丽的春天。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