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美女忆从前
用浮雕景墙讲市井故事
踏着干净的石板路沿巷而进,可见实木门窗的精致雕花,触摸充满古味的浮雕景墙,嗅到浓郁的江南风味……12月19日,本报报道了淮川街道城西社区一条老街重现古貌,引得众人惊呼:这古旧韵味,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巷子啊!
好评如潮中,有人揣测,能做出如此古香古色、独具情怀的浮雕景墙,应该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傅吧!让人意外的是,这条老街浮雕景墙的平面设计师,是“80后”浏阳美女林晓。
浏阳日报记者张玲
16米长浮雕景墙,讲述老街市井文化
昨日,从青阳山路转入一小巷内,只见小巷内的牌坊上,“龙泉老巷”四个字龙飞凤舞。踏着石板沿巷而进,两旁有工人在施工和完善工程,但精致雕花的实木门窗,充满古味的浮雕景墙都已呈现,老街古韵一一流露。
老街中心的浮雕景墙是匠心之作。细看景墙,每一幅画刻画的场景都栩栩如生,体现着老街市井文化。如夏日地坪中,母亲在洗衣服,父亲在乘凉,光着屁股的娃娃正帮母亲撑起竹竿晾晒衣服。再看旁边,悠闲下棋的老人,吆喝卖豆腐的大叔,做秤杆的李记铺子、做糖画的艺人……
“那时,我天天守在这里,每个细节我都要去抠。”设计师林晓说,她总是早上六点就过来守着,忙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家。
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浮雕,过程并不简单,首先要进行线描场景定位,然后由技术员进行一比一的泥稿制作,最后是进行上模和上漆。浮雕的形式比较难以体现细节,为了打造出最完美的画面,林晓事无巨细,每天和施工人员交流,做线稿的时候她修改了三次,做人物表情时她修改了四次,最后上色阶段她又修改了三次。
“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将自己的平面设计以浮雕和圆雕的形式体现。”林晓说。兢兢业业二十多天,16米长的浮雕景墙厚重亮相,一段老街的旧日时光,就此重现眼前。
灵感来自经历,设计师是浏阳美女
作为设计师,1987年出生的林晓显得非常年轻,但是她的底稿一出来,立刻就获得城西社区居委会及淮川街道办的认可。城西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汤炼忠评价,林晓有一种怀旧情怀,和老街的底蕴相得益彰。
“我老家在官渡,我画的老街场景,很多都是我小时候的经历。”林晓说,印象中上街打酱油、买豆腐喝,包括石碾药粉,都是她的童年记忆。在了解城西社区改造老街的时候,她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这些记忆,并很快就确定了设计方向。
汤炼忠说,自己是老城西人,老街的场景,他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和林晓的沟通交流中,一条条拼接的铺门、吱呀作响的窗框,还有吆喝叫卖的贩夫走卒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事物逐渐清晰起来。
“我在讲述中重温了一遍过往,我相信通过她的体现,也会引发很多人的共鸣。”汤炼忠说。
事实也是如此,老龙泉巷的再现,唤醒了很多人尤其是老街坊们的记忆。当地居民柳亮明说,穿梭小巷老街,又回到了邻里之间热闹的氛围中。
■人物特写
做自己喜欢的事再累也觉得欣慰
在林晓身上,似乎“冲突”特别明显。
她戴着眼镜,声音柔和,似乎属于慢条斯理的“斯文人”。但是她工作节奏非常快,处事果断,有着追求精细、不完美不罢休的“处女座情怀”;生活中,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动手做设计。
“我很少看电视,我从没为了看电视而特地坐下来打开电视机。”林晓说,电视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件摆设,她更喜欢把时间打发在其他地方,“我不会花费时间去做毫无意义的事。”
翻开林晓的朋友圈,孩子在幼儿园要走秀,她自己动手缝裙子,将小灯笼、剪纸、红纱,做成一件件T台服。孩子穿着她的手工环保裙子,开心摆着pose,还获得了幼儿园活动中的“最佳创意奖”;走进林晓的家,只见沙发上的抱枕,书桌上的摆设,窗户上的风铃,都充满着手工风。原来,这些都是她自己动手做的,几根麻绳缠上几根木头就变成了相框,再缠上藤蔓和花朵,再用粘胶做一把椅子,摇身一变就是一幅立体风景画。
在她的影响下,她女儿也变成了一个手工爱好者。两人经常一起动手,将废弃玻璃瓶变成文艺风的装饰物,再摆上一束花,就能点缀整个屋子。有时候,她也会花上一下午的时间,和孩子去捡小区的树叶,一起做成树叶贴画。
“没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开心。”林晓说,尽管有时工作很累,但因为喜欢,就会觉得欣慰。在设计“龙泉老巷”时,她经常会忙通宵,“因为我一直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我相信,这也是这个时代岁月静好的最美礼物。”
■人物讲述
“这是最好的时代”
虽然“龙泉老巷”的成功打响了林晓“古韵情怀”的名片,但她笑言,自己并不愿被某种设计风格所局限。
“这是最好的时代,有最好的舞台,有最广的天地。”林晓说,她从小爱好美术、设计、书法,后来成为浏阳一位本土设计师,她做过包装设计、装潢设计、企业策划、文化推手,在浏阳文化风盛行的这两年,她越发看到了一个文化设计师的平台,曾为城区数个社区设计整体logo、规划社区文化建设、设计文化墙等等。
而对于未来,林晓也充满自信和希望,她说:“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文化政策的推广让我看到理想和信念的可贵,我相信这是每个设计师,尤其文化设计师的期盼,这是一个最能放飞梦想的时代!”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