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元旦,杨妍正式拿到了志愿讲解员的上岗证。图为当时留影。
浏阳妹子在省博志愿讲解五年
向游客介绍汉代“高富帅”
马王堆汉墓有什么故事?
志愿讲解员杨妍:马王堆汉墓的三号墓主人是“高富帅”,他的爸爸是刘邦的属下。刘邦封了七个异姓王,铲除了六个,只剩下长沙王吴芮,吴芮在长沙和少数民族关系好,人也老实,所以刘邦就留下了他。但是刘邦还是不放心,就让利苍来长沙监视长沙王,这个利苍就是“高富帅”他爸。
为什么叫马王堆?最初是因为墓的外形像马鞍,所以叫马鞍堆,后误传成马王堆。
“普通话标准,讲解词又十分接地气,她的讲述生动而有趣,枯燥的历史知识瞬间生动起来。”2017年12月31日,湖南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三楼“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志愿讲解员杨妍的身边围满了游客,有游客如此评价她。
从2012年元旦正式拿到上岗证后,杨妍在省博已经做了整整五年的志愿讲解员。前不久,省博重新开馆,新推出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原本负责“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讲解的杨妍正着手准备考“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的志愿者讲解员。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通讯员蒋娇娇
2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志愿讲解员
“马王堆汉墓一共三个墓穴,分别是爸爸妈妈和崽。三号墓主人我们形容他就是‘高富帅’,家里条件好,自身条件也好,能文能武,身高一米八……”
五六年前,杨妍对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还是一窍不通。到如今成为极受欢迎的志愿讲解员,杨妍笑言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2003年,还在长沙读大学的杨妍结交了一位家住马王堆附近的朋友。闲聊中,这位朋友不时地向她介绍一些马王堆汉墓的故事,这让原本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杨妍入了迷。
2011年,因为一档电视节目,杨妍被省博的副馆长刘小豹“圈粉”。加上对马王堆汉墓的痴迷,她动了考志愿讲解员的念头。
“我们同一批大概有200多人报名,最后留下了几十个人,还是有点竞争的。”2011年6月,杨妍开启了她的志愿讲解员考试之路。先面试,然后参加两个多月的培训,再参加笔试,最后才是去馆内进行讲解考核。整整小半年,杨妍每个周末都是浏阳长沙来回跑。2012年元旦,杨妍正式拿到了志愿讲解员的上岗证。
“第一次讲解确实有点小紧张,讲了十分钟后才变得放松和自然。”尽管已经将30多页的讲解词倒背如流,但真进入了展厅,杨妍表示还是有点紧张。志愿讲解员接待的多是散客,观众的注意力以及观展人数的多少都决定了讲解员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因为志愿讲解员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也大,每个人的讲述风格都不一样。在不用接待观众的时候,杨妍便会想办法去听其他讲解员的讲解,一边学习一边琢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讲解风格。
带女儿“刷馆”成为旅行方式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对于这五年的志愿讲解工作,杨妍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收获。和正式的讲解员相比,志愿讲解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来说更能放得开。但要将自己所学杂糅入讲解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杨妍笑称自己有一个进步就是变得好学了。2012年6月18日,省博因为改扩建的原因暂停对外开放服务。然而,杨妍并没有停下来,转而去讲解临时展览。临时展览特别锻炼人,每有一个新的临时展览,省博都会安排专家对大家进行培训。课后,每位志愿者都需要将材料包领回去“消化”并加工。
油画、玻璃、青铜器、青花瓷……每涉及一个领域,杨妍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构建一座属于自己的知识宫殿。也正是因为这样,讲完很多临展以后,她的知识开始变得丰富、立体起来。
“鼎在古代是用来煮肉的,爵在古代是用来饮酒的……”除了不断学习新知识外,杨妍还有另一大收获,那就是她五岁的女儿开始对博物馆感兴趣了。“有一次带女儿去听一场青铜器讲座,原本还担心她哭闹,结果整整两个半小时的讲座,除了去了一趟洗手间,她全场不吵不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自己在博物馆的讲解,杨妍更喜欢带女儿去“刷馆”。只要听说哪里有展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杨妍都会带上女儿。而今,五岁的女儿已经跟着她去过国内的许多个省份,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等。“尽管历史离我们那么遥远,那些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像一颗颗熠熠发光的星星闪烁在历史天空中,神秘而美丽。通过考古者对一件件文物抽丝剥茧的验证,让时空那端的世界与我们遥遥呼应,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人物对话
与时空对话感觉很神奇
浏阳日报:作为志愿讲解员,会有一些怎样的收获?
杨妍:作为志愿讲解员,我们是义务讲解,没有物质方面的回报,甚至往返的交通费用都需要自理。而且省博对志愿讲解员有一个考核,每年必须完成24天的讲解。尽管没有直接的物质回报,但是会收获到很多别的东西。比如志愿者之间经常会有小型分享会。大部分志愿者讲完一个主题临展,就会去当地了解一下,即使我没有去也能学习到其中的知识点。
浏阳日报:大家都觉得你的讲解很接地气,你如何看待大家的评价?
杨妍:其实每个人都讲得很生动,都有自己的特色。因为知识面不一样,爱好不一样,所以找资料的时候就会更注意自己喜欢的点。比如说我最喜欢讲《五十二病方》中的一例成熟的外科手术。这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最早的医学专著,涉及了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妇科……你想想,那可是在汉代,真是了不得。
浏阳日报:作为省博的志愿者你已经坚持了整整五年,最大的感受是?
杨妍:真正进了这个领域就会觉得很有趣。比如省博重新开馆后推出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其中有个部分是介绍湖南人口迁徙,你就可以知道你从哪里来。比如“天地之中”里面有件兵器“我”,那种兵器真的就叫作“我”,你在说文解字里就能发现,原来“我”字以前真的指兵器……这种与时空对话的感觉真是有些神奇。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