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家里住的那位“亲戚”竟是花鼓戏《打铜锣》原著者
“一晃就半个世纪过去了,收到这个真是亲切。”1月15日,家住葛家镇葛家园村的郭鹤林收到了一个特殊的包裹,里面是柯蓝家属签名寄赠的两本书籍: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柯蓝——中国散文诗的丰碑》和由柯蓝所著的《命运之迷——徐特立传》。
1966年6月,柯蓝与夫人王文秋曾寄住在郭鹤林家,郭家倾尽全力相待。这段尘封长达半世纪之久的特殊缘分,郭鹤林一直珍藏于心,很少向人提及。“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想在家整一个小小的陈列室,以纪念柯蓝在葛家度过的这段时光。”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
往事
家里突然多出了两位“亲戚”
“收割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有人只要一听到这个段子,就晓得这是鼎鼎有名的湖南花鼓戏名段《打铜锣》。然而,让郭鹤林当时做梦都没想到,这个传唱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花鼓戏原来是改编自小说《三打铜锣》,而这个小说的作者居然就是曾寄住在自家的著名作家柯蓝。
双手轻轻摩挲着获赠的书籍,郭鹤林陷入了回忆之中——
早在上世纪之初,郭鹤林的爷爷郭贤伯还居住在长沙县五美乡,与柯蓝的父亲唐贻承、徐特立同为私塾先生,三家人在生活中皆有密切往来。算起来,郭鹤林的姑父与柯蓝的母亲还是走得比较近的亲戚。1948年,因种种原因,郭家搬迁至浏阳葛家。
“听母亲说过,姑姑、姑父曾在长沙中山路开了一家店,常来他们家走动的亲戚便有住在文运街38号的一对夫妇。”身为男孩,郭鹤林也无心去留意这些日常琐事,因此并未朝深处想——这对夫妇便是柯蓝夫妻。
“1966年夏天的一天,母亲从长沙领回了一男一女两位客人,并告诉我这是素未谋面的‘姑姑、姑父’。那时候,我也不知道他们就是柯蓝夫妇。”随后,父母亲同时强调,无论谁问起“姑姑、姑父”的情况,都不许乱说,否则是要挨打的。
对此,郭鹤林懂事地点点头,并细细打量着来者:这两人都戴着一副宽边眼镜,说话斯斯文文。除了说普通话外,其朴素程度与乡间的大叔大婶并无区别。“姑姑、姑父”到来后,一家人倾尽全力招待,郭鹤林将自己的卧室让给了他们二人居住,自己则和家人挤在一间房里。
回忆
“姑父”遇到有趣的事都会记下来
“他们夫妻都比较随和,没有什么架子。”在郭鹤林家寄住的日子里,柯蓝夫妻每天都会背着一根钓竿去附近的水库钓鱼。不钓鱼的时候,两个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来家里串门的邻居“扯谈子”。
与一般人的扯谈不一样,柯蓝则是随时随地带着一个小本子。但凡遇到有人讲述浏阳的风俗习惯、方言区别或是俚语俗谚,柯蓝都会认认真真地记下来。“如果讲得特别好的,他会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小票子出来作为奖励。”
“任何时候,都要多读书,读好书。”在没有外人的时候,柯蓝不时会变戏法似地拿出一本书来读。因为父母有交代,郭鹤林也只是远远地看着,并不过多打听。有次,看到郭鹤林在偷偷画画,柯蓝走过来主动与他聊开了,仔细问他读过哪些书。在得知郭鹤林因家境贫困过早失学后,柯蓝很是惋惜,并嘱咐他要多读书。“当时我家只有父亲演皮影戏的戏本子是带字的,他(柯蓝)却告诉我那也不错,至少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历史,明事理。”
住了大概40天,有天早上起来,郭鹤林发现柯蓝夫妇不见了。母亲告诉他,因为有人跟踪举报这对身份不明的夫妻,所以他们连夜离开了葛家。随后,郭鹤林亦被人带去审问,因不肯说出柯蓝夫妻的情况而挨了一顿打。为此,母亲特意安慰他,“这一切的委屈都是值得的,因为郭家保护的是两个知识分子。”
怀念
想整理出一个陈列室,纪念“姑父”
柯蓝夫妻离开后,郭鹤林牢牢记住了“姑父”的勉励,开始发狠自学文化知识。因其写作水平出色而被推荐为当地的通讯员,不久,又被县广播电视局招工。1973年、1985年,柯蓝两次带着礼物前往葛家探望郭鹤林全家,并十分感激当年郭家对自己的相助,嘱咐家中如有困难可前去找他。“不敢因私事麻烦他,后来也就为浏阳争取了一些广播器材。”
“他与浏阳应该是很有渊源的,除了大家熟知的《三打铜锣》,也写了好些与浏阳有关的作品,其中包括1962年与夫人合作写的《秋收起义》,后改名《风满潇湘》拍成了电视剧,此外还有《浏河十八湾》等等。”1992年,柯蓝回老家扫墓,郭鹤林前往陪同,一路上柯蓝除了日常闲聊,就是询问其是否喜欢读书之类。
“老人家很有才华,同时生性淡泊。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郭鹤林遗憾至极,不曾想这便是自己见柯蓝的最后一面:“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想在家整一个小小的陈列室,以纪念柯蓝在葛家度过的这段时光。”
人物介绍
柯蓝,笔名亚一、木人,原名唐一正,1920年生于长沙县,2006年12月11日逝世,现代著名作家。1938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新闻文化工作。生前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北京《求是》杂志社编审、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务。
其创作的小说《三打铜锣》被改编成花鼓戏《打铜锣》在湖南长盛不衰传唱至今;成名作《早霞短笛》散文诗为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争相传抄。他撰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章回体描述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扬;撰写了中国唯一一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剧本《铁窗烈火》获首届电影百花奖,散文《空谷回声》被改编成电影《黄土地》,获国际大奖。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