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瘫痪15年的“姐姐”终于能站立行走了

编辑:戴鹏 2018-01-18 09:55:42
微浏阳
—分享—
 
  本报《七楼的好妹妹》刊发后,引来社会爱心如潮
 
  编者按:“暴风雨过后,许多小鱼被卷上岸困在沙滩上的水洼里。一个小男孩不停将小鱼捞起扔进大海,路人忍不住说:孩子,搁浅的鱼太多,你救不过来的。男孩说:我救下的那条鱼就能活过来……”这一则充满童真的故事,让人不禁内心一颤。
 
  因为各种原因,我们身边也有人“困于水洼”。而旁人的一次援手,或许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爱心加油站》栏目,希望通过我们的文字,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愿意帮助的人之间搭起一座爱的桥梁,传递小城大爱。
 
  2017年9月19日,本报以《七楼的好妹妹》为题,报道了文家市镇蔺爱华七年如一日照顾瘫痪邻居的新闻。2017年11月7日,蔺爱华带着阮红英来到浏阳市集里医院,希望通过治疗帮助阮红英尽快康复行走。
 
  温暖的故事一直在延续。如今,治疗两个多月的阮红英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也能独立行走两三步了。
 
  浏阳日报记者潘思荣
 
  身体康复有望,她在准备“社交康复”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市集里医院。阮红英介绍,她每天起床后,8点参加第一批的一对一康复训练,半个小时候后,她开始自己训练。踩半个小时单车、手功能训练(摇手、甩手、举水瓶)等,这些都是她自己增加的训练内容。
 
  “既然有机会治愈,就要积极面对。”阮红英总是将自己的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
 
  “现在有了好转。”集里医院中风科主任黎锐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阮红英的手脚有力了,屈膝能力也提高了,现在还能独立走上几步。看到阮红英的进步,医生也替她感到高兴,“再治疗久一点,情况会更好。”
 
  除了身体上康复,阮红英也在准备“社交康复”。“我现在一有时间就通过手机看看新闻,和朋友聊聊天。”阮红英拿着朋友送她的手机与外界进行着沟通,弥补不能与常人一样行走了解外界的遗憾。
 
  经本报报道后,多方表示愿意帮助
 
  2017年9月19日和11月7日,本报对蔺爱华和阮红英的故事进行了跟踪报道,通过报纸,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她们的故事,并为之感动。
 
  “看到你们的报道,她们姐妹俩真不错。”黎锐说,基于阮红英的实际情况,医院也在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免她的一些费用。
 
  除了医院,阮红英所在的社区也有所行动。
 
  蔺爱华告诉记者,前一阵子,阮红英家所在的社区(长沙市长重社区)工作人员看到了《浏阳日报》的报道,经过社区讨论,最终决定多方想办法,争取为阮红英报销此次的治疗费用。
 
  □新闻延伸
 
  故事继续,温暖蔓延
 
  对于蔺爱华,阮红英总是心怀感恩,原本早已放弃治疗的她,现在对人生充满希望。“在我自己也想放弃了的时候,她却不放弃,总是带着我到处看病,听说哪个医院好就去哪个医院。”
 
  “我的儿女都很支持我。”蔺爱华说,她原本要在长沙照顾儿女的生活,但是现在精力都放在了“姐姐”身上,只能一周往返长沙浏阳两三次,而蔺爱华的儿女也支持、理解母亲。
 
  照顾阮红英的同时,放心不下的蔺爱华把“姐姐”的九旬母亲也接到了浏阳照顾。“只要姐姐赶快好起来,我就放心了。”蔺爱华说。
 
  “姐姐”和“妹妹”的故事继续,更多的温暖在蔓延。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