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4日,离过春节还有十来天,浏阳市书法家协会召开年会,参会书法家们纷纷挥毫泼墨写春联送给市民。就在同一天,浏阳知名书法家潘颂华也开启了“写春联模式”。记者彭红霞
开栏语:2018年春节的脚步渐行渐近,年味是什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种味道。
年味,是有色彩的,它是红彤彤的窗花与春联,是甜腻的白色冻米糖,是炸肉丸的金黄,也是青菜芋头的绿意……
年味,是浏阳人的心中永远最美好的记忆,它是那爆竹声中舞动的长龙,更是全家围坐一起的围炉夜话……
自然,年味也是一种感觉与体验。网上的浏阳特产卖得风生水起,外国人在浏过年拥有着别样的情怀,新的过年方式,一张团圆的合家欢……
幸福浏阳年,时间遗忘的、淡化的,我们将帮你一一留住。今天,我们率先推出幸福浏阳年的色彩篇。
冬日的阳光穿窗而过,研墨裁纸,瞬时之间,书房里开始飘散着好闻的墨香味儿。凝神、运气、蘸墨、下笔,几乎是一气呵成,一副喜气盈盈的春联便跃然纸上。
“手书的春联更有年味儿,也最有亲切感,这才是中国人过年的样子。”2月4日,立春。离过春节还有十来天的样子,书法家潘颂华开启每年一轮的写春联模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贴春联,过大年。手书春联,于潘颂华老先生而言,己经成了他每年欢庆春节不可或缺的赏心乐事。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拜一圈年回来,全村都是先生手书的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生活,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人过年特有的程序之一。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在潘颂华的记忆中,贴春联一直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农村,字是一个人的脸面,尤其是过年的春联,不仅要词好、寓意好,笔法也得好,它预兆着一年的吉祥如意。不仅如此,春联上的用词也代表着这户人家一年的期许。因此,贴上自己亲手书写的春联也成了潘颂华儿时的一大理想。
静守一方砚台,数十年的光阴在笔墨之间氤氲开来。读书、工作、成家,1970年,潘颂华辗转在小河乡皇碑村安了家。小村子保持着最淳朴的民风,过年,更是有一种瓷实的年味在其中。
红透了的灯笼、震天响的炮仗、老套的规矩……一年的忙碌过后,皇碑村的农人们开始准备过大年。打完豆腐、炸好肉丸子,突然发现自家的门楣上还少了一点什么?陆陆续续地,这些乡邻的脚步自然而然地迈向了潘颂华的家--温和的先生读得一肚子书,又写得一手好字。需要一副春联,不找他,又找谁?
裁红纸、倒墨汁、洗毛笔,落笔或放纵流动或端正平稳,潘颂华根据来者的要求创作,每人怀揣一副喜气洋洋的春联回了家。
除夕夜一过。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开始拜年,小小的山村热闹无比。拜一圈年回来,一如意料之中的那样:全村几十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贴上了先生手书的春联。书写功底自不用说,用词对仗极为讲究,喜庆而热闹。
在皇碑一住十年,每一年为大家写春联早已经成为了一种默契。
“乡邻们贴上这些红红火火的春联,需要以它们慰藉一年的付出,期许下一年更有力的前行。”时光流转,一晃四十余年过去,在潘颂华的心中,这一份记忆依旧美好。只因为,忙忙碌碌了一年,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些仪式性的“年味”、仪式性的记忆,给内心带来的温暖与庄严。
领一副手书春联是祝福更是乡愁
“浏水九湾萦梦远,阳光七彩绘春新。”与皇碑村那淳朴自然的年味不一样,浏阳城里的年味有着一种集体欢庆的意味。从腊月中旬开始,圭斋路、新文路的人流密集处便开始有了舞文弄墨的代写春联者。喜乐祥和的春联在风中轻轻飘荡,提醒着人们年的脚步开始靠近。
挥毫泼墨,春意盎然。昨日,市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们以现场书写春联与“福”字的形式迎接春的到来。
“再等几天,去才常广场领一副名家手书春联吧。”已成惯性,52岁的淮川居民胡凤英一直在耐心等候“万副春联送万家”活动。在那里,几十张桌子一字儿排开,每张桌子前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人。而站在桌子背后那挥毫泼墨的,皆是浏阳知名的书法家。能在过年时获赠一位名家手书的春联贴在家门口,有客来访并问及,倍儿有面子。
“领春联的,图的是一份热闹喜庆;写春联的,则带着满心的祝福。”在潘颂华的记忆之中,自己一连参加了14届送春联活动。
为市民送春联,这份义务工作让潘颂华常常想起在皇碑村的生活,朴实而温暖。求春联者众多,往往是一个上午连口水都来不及喝,更不用说坐下来休息一下。和平日书房的创作并无区别,落在纸上的字里行间满是认真。每隔数分钟,便有人如获至宝地捧走一副,那句真诚的“谢谢”让整个广场变得温暖。
“送春联活动这个惯例,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保存,也让手书春联成为乡愁的一种。”手书春联,于潘颂华老先生而言,己经成了他每年欢庆春节不可或缺的赏心乐事。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