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在很多人看来,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其实,只要用心体会,“年味”并没有变淡,真正改变的其实是过年的观念和方式。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尤其是在“掌上时代”,传统年俗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各种新年俗层出不穷,这也是大势使然。
我们在迎合“新年俗”之时,不能抛弃了“老年味”。按照浏阳地方风俗习惯,过年有很多“规矩”,该做的事情还得做,该走的程序不可少。可以想象,春联贴起来,灯笼挂起来,高跷踩起来,龙狮舞起来……这些场景一经呈现,节日的味道立竿见影。
春节的灵魂在于大团圆,某种程度上讲,“年味”是来自原生态的情感交流、亲情陪伴,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一双发现过年美好的眼睛、一份品味过年味道的心情。放下手机,放慢脚步,用一颗至诚之心一点一滴去体验、去感受,小时候那种过年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譬如,一起蒸馒头、做年糕,全家齐动手吃顿“年夜饭”;一起贴春联、挂灯笼,分享独有的过年味道;一起除夕守岁、猜谜语等,充分感受民俗的独特魅力。这种团圆和欢乐,何尝不是春节的本义?有了亲力亲为的动手,有了全程式的体会,“年味”也就淋漓尽致地营造出来了。
于此而言,要守住文化根脉,挖掘文化内涵,就要不断顺应公众的审美情趣,在组织和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中“刷”出“年味”的存在感,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有滋有味的年节里共享快乐、尽享喜悦。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