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诗意的行走者

编辑:戴鹏 2018-03-28 15:34:55
微浏阳
—分享—

喜欢读书的苏启平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都保留着丰盈的想象。记者彭红霞
 
  热爱家乡,写了本诗集推介浏阳风土人情
 
  痴迷写诗,他的作品入选《中国散文百年经典》
 
  “大地裸落着黄,硬挺着身子做了黑板。一棵香樟就是一根粉笔。谁挥动充满诗意的树干,如同挥洒流淌的绿意……”这是一章名为《操场边的香樟树》的散文诗。最近,为纪念中国散文诗诞生一百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共收录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200位作家的散文诗精品力作700多章。这章《操场边的香樟树》与另一章《圆明园的残荷》同时被收录其中,其作者苏启平是浏阳唯一入选该书的作家。
 
  从199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凭着对文学的一腔热爱与执着,苏启平已经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散文诗、诗歌、小说等500多章(首、篇),其散文诗《老屋》除了多次入选各类选本外,还被选入大学教材《中国报纸副刊史》一书。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实习生罗思敏
 
  诗意行走
 
  自由驰骋在散文诗的世界
 
  寂静的山村,没有渔歌唱晚。在美丽的夕阳下,我独倚栏杆,你的樵歌飘散在我的阁楼,成了山间最灵动的吟唱……
 
  夕阳西下,樵歌伴着炊烟一起飘散在乡村之中。三十余年前,这样的生活场景于出生农村的苏启平而言,是少年时代最为普通却也是最为温馨的一幕:1977年,苏启平出生于洞阳一个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小山村,这里有着与世隔绝的诗意之美。带着孩时的懵懂,他在那里度过了最为美好的青少年时代。尽管山村闭塞,喜欢读书的他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都保留着丰盈的想象。1995年,还在念高中的苏启平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作品,这给喜爱文学的他带来莫大的鼓励。念大学、参加工作,匆忙的人生脚步将他带入了城市,城市的喧嚣让他格外眷恋故乡的一切。由此,他开始尝试用诗意的词句来描述这一切。
 
  2002年,苏启平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写作之路,小说、戏剧、散文、诗歌,而短小灵活又充满灵性的散文诗成了他最为擅长的文体之一。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苏启平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四处行走:每次穿越在南方的柔情山水或北国的厚重人文历史里,苏启平都保持着一路行吟、遐思千里的状态,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追思反问变成了诗句——“岁月没有年轮,加起来就成了历史的书籍,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诗人的名字。”“神站在唐古拉山的峰顶,凝神掐指,面对东海美丽的女神,用思念的泪水雕琢出大地的沟壑。”……
 
  2011年,苏启平将平日所写的一百多章散文诗结集出版《阁楼上的樵歌》;2014年,苏启平再次将自己澎湃激情蜕变而成的诗意句子结集,出版了《回不去的故乡》。因为这些动情而深情的诗性语言,著名作家耿林莽不仅为苏启平的新书作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苏启平的散文诗语言,在运用得当的时候,常常具有一种铿锵有力的质感,让人觉得是一种很耐读的诗性语言,别具一种厚重的分量,远远不是轻飘飘的赞颂可比拟的。”
 
  “如果真有来生之说,我坚信我的前生是一位仗剑游走江湖的侠客,抑或吟诗作对畅游山水的书生。很多时候,我都能感受到自己体内的血液里有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澎湃而激昂。”面对诸多赞美,苏启平自己反倒显得谦虚,觉得自己只是执着地坚守与热爱着文学,并享受在诗意世界里驰骋的快乐。
 
  留住乡愁
 
  写散文诗集带人“游”家乡
 
  满山的巨石,宛如天上的星星,守护一条河流的绵长。两旁的翠竹牢牢地抓住春天,满山都是自己的孩子……
 
  随着写作的深入,苏启平猛然发现自己的写作题材一直没有远离过故乡,自己对家乡那份爱恋与思念是真挚的,那份赞美与热爱也是真挚的。“一如海德格尔所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我自己虽然一直在行走与探索,但从未远离过浏阳这片熟悉的土地。”
 
  《印象浏阳河》《围山杜鹃红》《周洛的声音》《张坊印象》……2014年8月,在写作了大量的故乡题材后,苏启平开始有意识地尝试用散文诗这种特定的体裁,对浏阳河畔及主要支流附近的景点特产、名胜古迹进行另类视角描写。写作题材也从最开始的有感而发变成了有结构有条理地布局,从单纯的放歌山水自然而然地扩展到了乡土风情、人物、历史遗韵、风俗物产的叙述上。
 
  “我的本意是通过诗化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秀丽山水、风土人情、历史古韵等,写了200章的样子。”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苏启平写完了这本献给故乡浏阳的书。写作的时候,他常常被人误以为工作与生活是十分惬意与悠闲的,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繁重的工作挤占了他大量的时间。每每在学生就寝、家人入睡后,独自坐在书桌边,这才是完整地属于他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快乐。
 
  “这本书应该是第一部用散文诗形式推介浏阳地方文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这本诗集也是一本优秀的、诗化的导游词。”2016年,《浏阳河畔的乡愁》出版,并成为了长沙市文联的重点扶持作品。在阅读了其作品后,没有到过浏阳的著名作家周庆荣感叹自己在优美的文字中游览了一次浏阳,那里的美好山水与人文胜境都给自己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人物简介】
 
  苏启平,1977年生于洞阳镇。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诗文在《星星》《诗潮》《散文诗》《山东文学》等50多种报刊发表。部分作品曾获国家级奖励并入选多种诗文选集。主编参编教材教辅21本,出版教育专著2本,出版散文诗集《阁楼上的樵歌》《回不去的故乡》《浏阳河畔的乡愁》。
 
  【名家点评】
 
  周庆荣(著名散文诗人):我比较喜欢他关于“历史遗韵”的书写,把地理和岁月以及岁月的遗韵相结合,应该更能够唤醒大地上沉睡的记忆,对我们当下更具启示价值。
 
  叶松铖(知名作家、评论家):苏启平不仅是个内心清亮的诗人,更是个情感丰富的诗人。在情感的激荡与冲泄中,他的文字却能做到克制和收束自如,而且十分懂得发现与营造意境。
 
  大地裸落着黄,硬挺着身子做了黑板。一棵香樟就是一根粉笔。
 
  谁挥动充满诗意的树干,如同挥洒流淌的绿意。
 
  春夏秋冬,任意书写。操场上的所有动作,都曾是笔划遒劲的汉字。把日子当作书本,翻过来,翻过去。
 
  ……——选自《操场边的香樟树》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