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河边再响“船家号子”

编辑:戴鹏 2018-05-03 10:09:44
微浏阳
—分享—
 
  两百船家儿女同忆乌江船
 
  青幽幽的浏阳河上,一艘艘乌江船结队划过。岸边的码头上,来来往往的人或背着包袱、或推着土车子、或挑着担子,或焦急等待、或麻利装卸。上世纪七十年代,浏阳河上便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河水当床、蓝天为被,风中哦呵、雨中摇行,一桨一橹一风帆,几多欢乐几多愁。而这些船家的儿女,亦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被称为“船家儿女”。
 
  “岁月留下斑驳的沧桑,时光滴滴哒哒正在敲碎着我们渐行渐远的记忆,船家儿女抱团呐喊,挖掘船家震撼的历史,让那顶天立地的父辈精神伴随着我们天真烂漫的童谣交相辉映……”5月2日,两百多位船家儿女齐聚浏阳,以一台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来致敬过往的岁月,续写船家儿女的绵长情谊。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
 
  溯源
 
  最繁盛的时候船家人口曾多达4000余人
 
  “搭的呐,搭哒搭哒……哦呵呵……”随着哗哗的水流声,当一首《船家号子》响起之时,赵爱兰眼睛里便开始泛起泪花。这熟悉的号子声再次响起之时,她已经从天真活泼的少女一脚跨入了人生的半百。许多认识她的人,仅仅知道她是个执着的摄影家,殊不知她还有另一重身份——船家儿女。
 
  “我便是在浏阳出生的,对于船上的生活也十分熟悉。”在赵爱兰的记忆中,父辈们主要是通过各自的乌江船将浏阳的土产、木炭、粮食、木材等货物通过浏阳河运至长沙,再从长沙带回所需的日常用品,贸易十分繁荣:“船尾是摇橹掌舵的爸爸,船头是洗衣浆衫无所不能的妈妈。船上吃、船上住,许多孩子都是在船上长大的。”
 
  “嘿咻嘿咻”的船号子、“咯吱咯吱”的划桨声伴随着赵爱兰从童年走向成年。以至于后来浏阳河沿岸的各大码头被横跨的大桥替代,浏阳市航运公司改制,远离了曾经的水上之家,她还难以忘记当年的情景。对于赵爱兰的说法,曾任浏阳市航运公司经理的曾有才给予了印证:“最繁盛的时候,船家人口(包括家属子女)多达4000余人,十分庞大的一支队伍。因此,帆船运输社有自己的幼儿园与学校,孩子们大点便采取全托形式,因此有‘留守’一说。”
 
  追忆
 
  最繁忙的时候浏阳河上千帆竞渡
 
  “浏阳河最繁忙的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既造过船也开过船的周梅钦不假思索地说出四个字——千帆竞渡。“那时候,湘潭县、茶陵县、攸县,甚至双峰等地方的各色船只都会汇聚此处,再从这里转到湘江,直达湖北汉口。”
 
  “在那个陆运不甚发达的年代,浏阳河便是浏阳本地,周边县市,甚至江西省铜鼓、萍乡等地的主要交通及运输通道。由此,浏阳河中的船只来来往往,岸边星罗密布着大大小小渡口,水面宽的干流上每隔一段距离便设一渡口,不少浏阳民谣对此都有描述……”
 
  随着公路运输渐次发达,水运日渐式微,眼看这些记录着浏阳运输历史上一段辉煌的乌江船一点一点流逝,作为一名船家儿女,赵爱兰心里有点难舍:“以后,我们的后人可能不会知道那韵味的号子声与咯吱的摇桨声了,更不会懂船家儿女对父辈、对浏阳河的那份感情了。”
 
  不断地怀旧,不停地找寻,带着这份记忆,赵爱兰找到了船家老把式周梅钦。因为有着对船上生活的相同情感,老人决定制作乌江船模型。第一只模型船,周梅钦做得十分艰辛,凭记忆一锤一钉做出来了,虽然样子似乎缺少了一些真实,但工序是老把式是没有疑问的。模型拿回去的那一晚,赵爱兰近乎失眠:“看着吃饭的煎舱、妈妈做饭的伙舱、三舱子、腰仓子、绕水舱、还有爸爸的岗位,都无限冲击着我的情感底线,于是我开始了走访老船厂的历程,踏踏实实去还满是乡愁的地方找我的童年。”
 
  讲述
 
  追寻父辈们辛劳的足迹
 
  “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父辈们辛劳的足迹,记录父辈们的功绩。”近十年的时间,赵爱兰利用手中的相机跟踪拍摄老船厂,记录居住在船厂老人的一些珍贵片段。“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童年印痕,也希望以此保留船家人仅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一点记忆。”
 
  在看到她的照片后,不少熟悉这个场景的船家儿女都表示十分有感觉:“为什么不干脆组织一次船家儿女聚会?”因此,在赵爱兰的牵头发起之下,一共联络到了两百余位船家儿女,共叙船家儿女情。
 
  一段岁月一段歌。老船家们在水运事业中的极致付出,为浏阳运输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过境迁,他们曾经在浏阳河上的打拼岁月早已远去。为此,船家儿女们利用聚会的机会将浓墨重彩的船之故事一起唱响,唱给所有人,唱响浏阳河,让这块土地的人们回想起这个特殊群体光阴的故事,为之动容、为之喝彩、为之传唱……
 
  □相关链接
 
  浏阳县帆船运输社八成船家来自宁乡
 
  上世纪五十年代,宁乡人赵桂明还是一个十余岁的少年,懂事的他早早地离开家拜师学艺。因为当地的造船业十分兴盛,赵桂明便选择了学习摇橹开船。几年后,小有积蓄的他买下一只乌江船跑运输。而浏阳因为丰富的物资需要运出,亦成为了不少船家谋生的首选之地。1956年,赵桂明带着这只船加入了“浏阳县帆船运输社”。彼时,与他一起入社的还有400余位船家,其中八成来自宁乡。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