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收藏数百件老物件,他要在家里办“展厅”

编辑:戴鹏 2018-06-01 15:23:40
微浏阳
—分享—

李朝晖家专门有两间房子存放他收藏的老物件。记者彭红霞
 
  记录农耕文明
 
  在关口街道金桥村,李朝晖的房子和村里的其他户子风格差不太多,白墙红瓦,庭院深深,院内花草环绕,屋后果树飘香,走的是勤劳朴实的风格。但走进屋内,风格陡变:屋子里专门辟出的两间房屋里搁置着上百件木具木器,大多是已被农村生产普遍淘汰的传统农具。
 
  有朋友得知李朝晖的收藏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参观学习,并指着这些老物件告诉孩子它们的用途、历史。“如果有机会,我想把这里打造成一个老物件展厅。”李朝晖说。
 
  浏阳日报记者张玲
 
  满满两间屋子全是老物件
 
  独轮车、打谷机、风车、犁田耙子等大型农具摆在房子中间,打冻米糖的器具、纺纱机、刨红薯的刨子则摆放在房子四周,蓑衣、斗篷、斗笠、篾篓子挂在墙上……整个屋子被这些老物件塞得满满当当。
 
  “你认识多少?”李朝晖说,“有很多我也不认得!”
 
  地上有两个木桶,小口子、大肚子,这是做什么的?李朝晖说他也不知道。不过李朝晖的母亲立刻就认出来了,说“一个是斗桶、一个是伏桶!”老人家解释,这两个都是量具。
 
  “这个我也没见过。”李朝晖拿出一个像“开”字的木架子,有铁丝绕在上面,可能是农村泥水匠或者木匠的用具;一个比如今凳子宽且矮的木凳子,则是电视剧里常常见到的“脚踏”。
 
  “最让我觉得兴奋的是这架大型抽水车。”李朝晖说,以前禾田浇灌都得依靠人工抽水车,最老旧的款式就是有人在抽水车上踩,靠人力将水带动上来。李朝晖收藏的这架抽水车就是这种款式。“就少了一根轴,我正准备让木匠做一根,到时将其架起来!”李朝晖说,这些木器农具普遍都有四五十年历史,最老旧的可能甚至比新中国还要年长。
 
  老物件里凝聚了时代的变迁
 
  收集老物件是件很困难的事。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从前农村使用的很多木器农具都已经被淘汰,不少农户将这些用不上的农具当柴火烧掉了。为保留这些传统技艺,李朝晖一次次走访山乡僻野。
 
  “这些农具都是古人的智慧!”李朝晖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是祖祖辈辈生存、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保留着当时农村、农民的生活痕迹,寄托了几代人的情感。
 
  让李朝晖感动的是,他收集老物件的举动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大型水车就是一位朋友主动赠给他的,有些农家要处理老旧物件时,也总是辗转托人带话给他。
 
  收集这么多老物件有什么作用呢?李朝晖说,中国农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用的都是这些人力农具,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也越来越少,能说出它们用途的人更少。但只要它们还存在,就能证明中国是如何从农耕时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奖励线索提供人鲁女士40元线索费)
 
  □人物特写
 
  石槽养花种草这个汉子很“文青”
 
  李朝晖有着典型的农村汉子的体魄和爽朗性格,但他又很“文青”,热爱收藏。他的藏品除了木器农具,还有老旧物品、坛坛罐罐等,这些物品装扮了他家的庭院。
 
  走进李朝晖的家,庭院里绣球花开,桃李满枝,两三棵硕大的杨梅树掉了一地的杨梅。沿路走下来,这里所有的树木都修剪得当、错落有致。很难相信,这是来自一位“大老粗”的男子汉之手。
 
  最让人惊叹的是,满院落有数十个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槽,这些石槽都是原来农村里农民手工打磨给猪、牛喝水吃食用的老旧石槽。最大石槽长约一米八,重约四五百斤。回忆起这些石槽拖运回来的艰辛,李朝晖说:“每次都累得想哭!”一米八的大石槽是远山里一户农家的,愿意转让给他。他请了两个帮工去扛,三个大男人扛着石槽走在山路上,汗流浃背,连李朝晖都调侃说:“脸上都不知道是汗还是泪。太辛苦了!”
 
  尽管每次都说“够了,再也不想去收集了”,但一听说哪里有他喜欢的收藏,他又忙不迭地赶过去。
 
  “我喜欢这种自然的风格。”李朝晖说。他用石槽来养花、养草,在木头中间挖坑种盆栽,还将铁皮石斛移栽在小树上。他收藏而来的老旧陶具,搁置在花草之中,自有一种古拙风情。
 
  “我不爱打牌,闲暇时间都在打理花草。”李朝晖说,一整天忙碌过后,坐在庭院中,满目的鸟语花香让人心醉,这就是对幸福生活的最好注解!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