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眺蕉溪镇高升集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集镇上楼宇错落有致,道路交错纵横。蕉溪镇供图
——解码蕉溪镇域发展格局之变
坚持“金阳新城重要组团和两城区域璀璨绿心”发展定位的蕉溪,以绿色引领,不断转型升级,融城蕉溪、绿色蕉溪、上善蕉溪以及富裕蕉溪日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8年6月30日,一个让所有蕉溪人振奋的日子,蕉溪撤乡建镇揭牌仪式举行。自此,浏阳市第27个镇诞生。从1956年设立蕉溪乡,到现在的撤乡建镇,蕉溪走过了整整62年峥嵘岁月。历年来,蕉溪历届党委、政府不断传递“接力棒”,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浏阳日报记者唐娇
大道通衢,工业飞速发展
1960年出生的高速,是蕉溪镇高升村人,自1993年调回蕉溪工作,到今年已在蕉溪工作了25年。
带着一颗激动、振奋的心参加完撤乡建镇揭牌仪式,高速在高升村附近走了走,看着一座座矗立在这片土地的房屋,一条条通往各家各户的路,望着319国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他的思绪被带回了从前。1956年9月,浏阳撤区并乡将小乡并为大乡,由沙德、早禾、高升、水源4乡合并为蕉溪乡;1958年9月,取消乡镇建制,建立政社合一“五位一体”的卫星人民公社;1983年,市乡政社分设,恢复蕉溪乡……
作为蕉溪历史发展的见证者,高速向记者讲述蕉溪的发展历史,“蕉溪因地处连云山脉蕉溪岭之西而得名,历来交通闭塞,养在深闺,外出全都是山路。”
据高速回忆,大约在1972年,106国道(原浏平公路)拉通,蕉溪才迎来第一条能称得上是公路的道路,“经早田、常丰、蕉溪三个村而过,这条路给我们带来了希望。”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同样也吹向了浏阳这一小县城。
“到1980年的时候,整个蕉溪有6000-8000人南下打工。”高速说,直到1995年,得益于319国道的修建拉通,人员外流的情况才得到改善。
“早在1992年,就启动了319国道的修建工作。在当时集资修路,按人口出资,我自己也出了8元钱。”高速回忆,特别是1996年10月,319国道浏永公路段蕉溪岭隧道群建成通车后,蕉溪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当年我们就引进了12家花炮企业,包括蕉溪花炮厂、华冠烟花等。”蕉溪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郭汉壁介绍,当时吸纳了不少村民就业,人员外出南下打工的数量逐渐减少。
据《蕉溪乡志(1949-2002)》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蕉溪乡国民生产总值为2042万元,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948万元,在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加为11521万元。
绿色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蕉溪实现经济腾飞发展,最直接的就体现在了蕉溪人的衣食住行上。
“道路拉通,经济发展,人们纷纷在道路两旁建房。”在高升村生活了数十年的曾凡兴说,“高升集镇那时候都是一片茶园,而如今却有500多户人家在集镇及其周边建房,同时一个集镇也有了9条大路。”
蕉溪岭隧道、长浏高速和大浏高速通车以及正在修建中的金阳大道更是为蕉溪的腾飞实现了续航。
“蕉溪东临城区,西接国家级经开区,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已成为浏阳北区交通要地,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蕉溪镇党委书记江敦明介绍,近年来,紧抓“双向融城”的机遇,蕉溪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蕉溪各项经济指标近年来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其中2016年实现财政收入1487.2万元,工业总产值23.45亿元,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7182元。
近年来,浏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金阳新城,通过实施双向融城,最终打造成为长沙东中心。作为金阳新城的重要组团,蕉溪根据“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的土地资源现状,蕉溪“绿心”的定位日渐明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并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发展态势。2016年4月,总投资1.5亿元的湖南云峰台青少年特训基地正式签约落户蕉溪;同样是奔着蕉溪优质的生态环境而来的,总投资2.2亿元的上云溪·乡居里文化旅游度假村项目也同年在蕉溪开建,预计今年10月营业…….
“将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将资源转变为资金,提出打造‘浏阳绿心、山水蕉溪’的口号,正是蕉溪近年来为发展谋的‘局’。”江敦明说,近年来,融城蕉溪、绿色蕉溪、上善蕉溪以及富裕蕉溪日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蕉溪撤乡建镇的愿景得以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蕉溪将乘着东风,抢抓新机遇,迈出新步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合力振兴“绿心”蕉溪,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浏阳的宏伟征程中彰显更大的蕉溪担当。
特写
“在家门口赚钱更踏实更有幸福感”
看着日益发展变化的家乡,一批批蕉溪人返乡创业,于洪长便是其中较早的创业者之一。
在距319国道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一个占地200多亩的果园里挂满了桃子、李子,这个果园的主人便是于洪长,“在7月10日左右,果园将迎来客流高峰期。”
“年收入达100多万元。”于洪长说,本来在外务工的他,因为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前景,转而回乡创办浏阳市窑前种植专业合作社。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吹响,越来越多的像于洪长一样的青年“新农人”播种乡村振兴梦。在一家公司上班的白领陈雷返乡,流转160余亩土地,开办家庭农场;在外从事装修行业的袁新天为乡村振兴的机遇所感召,回家创办了蕉辉种养专业合作社,将1400多亩农田全部流转过来,光湘莲年产值就可达四五百万元……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人才,我们成立了青年协会,让青年人发挥出乡村振兴主力军的作用。”蕉溪镇党委副书记、工会联合会主席肖孟良介绍,他们希望让乡村振兴在蕉溪形成生动实践,让居民更有幸福感,促进蕉溪的进一步发展。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