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6岁前是治疗斜视、弱视最佳年龄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个目标。由于双眼视轴不平衡,导致其中一个眼球向内、向外、向上或向下倾斜,是儿童常见的眼病之一。
弱视:俗称懒惰眼,是指最佳的矫正视力低于正常水平,但眼睛及视觉系统却没有导致视力下降的其他疾病。弱视是导致儿童视力差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你怎么又不听妈妈的话,眼睛总往外瞟。”江女士5岁的儿子跳跳(化名),平时看东西时喜欢歪着头眼睛往外瞟,每当这时候江女士就会大声提醒他,但是跳跳收回视线没一会,右眼又不由自主地往外瞟,这让江女士很烦恼:“这孩子真不听话。”
部分家长也曾遇到江女士这样的烦恼,觉得孩子不听话,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喜欢偏着头,视物时眼睛总往外瞟,怎么提醒孩子都改不过来。对此,市集里医院眼科主任李海龙提醒,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以为是孩子在“搞怪”,很可能孩子患有小儿斜视或弱视,应尽早送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浏阳日报记者潘思荣
案例一
5岁男孩斜眼视物,一查是间歇性外斜视
跳跳正在上幼儿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很少陪在他的身边,所以跳跳一直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
最近,江女士在给跳跳辅导作业时,发现他看东西时,右眼总是习惯性地向外瞟,跟人说话时还喜欢歪着头。江女士觉得可能是自己疏于陪伴孩子,没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每当看到跳跳眼睛往外瞟,斜眼视物时,江女士都会大声纠正他。
但是跳跳这个“坏习惯”一直没改过来。时间一长,江女士觉得不大对劲,赶紧带着跳跳来到医院。经检查,医生告诉江女士,跳跳患上了间歇性外斜视,斜视程度为轻度斜视。医生为其制定了一个纠正方案,通过配戴眼镜、正视位训练等措施来进行矫治,并告诉江女士后期还需根据跳跳的斜视矫正效果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案例二
22岁姑娘欲做近视矫正手术才发现自己竟是弱视
前不久,22岁姑娘文文(化名),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集里医院眼科,准备做近视矫正手术。
文文从小视力就不好,当时文文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太小,所以一直没让文文配眼镜,“说不定慢慢视力会恢复正常。”但文文认为总是模糊视物不是长久之计,向家长提出想做近视矫正手术。
好不容易等到合适年龄,来到医院打算矫正视力,结果医生检查后告诉文文,她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没办法矫正视力了。检查结果显示,文文左眼远视高达500度,散光100度,戴镜矫正视力只有0.3。文文的左眼根本不是近视,而是弱视,即使进行手术治疗,视力也无法矫正。这样的结果让一家人都非常后悔没有早点带文文到医院检查。
医生提醒
6岁前是斜视、弱视治疗的黄金期
“在门诊中,医生有时候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一些年龄偏大孩子的家长,孩子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李海龙表示,小儿斜视、弱视没能及时治疗的话,视力低下的问题将会伴随终身。
李海龙介绍,现在集里医院眼科门诊每个月都会接诊小儿斜视、弱视患者30例左右。出现视力问题来就诊的小儿病患中,约有20%是小儿斜视、弱视。
说到斜视,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会影响人的外貌,其实斜视如果没有及时矫正,很容易诱发弱视。据统计,半数以上的斜视患者往往还伴有弱视。
李海龙介绍,斜视、弱视的治疗效果和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经发现应尽早治疗。6岁前是治疗的最佳时机,12岁以后治疗效果比较差,成人以后治疗希望更小。现在,斜视、弱视的治疗技术已非常成熟,只要早发现和坚持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可治愈。
健康贴士
孩子有这些举动小心斜视、弱视
由于幼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觉,许多眼病要靠家长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异常。
比如,患儿为了克服视力困难,会采用偏头、侧脸、抬头或收下颌等特殊方法来视物。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平时表现,一旦发现孩子不能做精细动作(如穿针),有头歪、眼斜习惯,喜欢靠近看电视、头位异常、看东西眯着眼等现象,应引起重视,发现得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孩子从小保护眼睛:1.不要太早让孩子长时间阅读或长时间看电视,也不要让孩子长时间使用手机玩游戏。
2.不在昏暗的地方或是晃动的车内看书或看电视。
3.均衡的饮食,多吃含有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食物。4.阳光强烈时适当帮孩子戴上遮阳帽或太阳眼镜,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5.定期半年左右带孩子接受一次视力检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