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闷热的地下管廊,施建枝和班组工人一丝不苟地检修管道。记者罗时茂
进入“超长待机”的三伏天,无法想象没有水该怎么过。
“可不能停水,要不然用户会受不了。”邓高峰在骄阳暴晒下挥汗如雨时,他的同事、市自来水公司维修队队长施建枝带着班组在地面3米下的管廊里,冒着80%的湿度,每一次下井都堪称“洗桑拿”。
面对地下管线错综复杂,这些汉子得跟做手术一样小心翼翼展开维修。
浏阳日报记者罗时茂通讯员罗平
地下管廊里又湿又热
井盖烫手,井内怎么样?7月19日上午,在信息园附近一小区,施建枝和班组工人在地下3米的管廊内搞检修。“里面怎么样?不热吧?”记者有点好奇。“你可以进去试试。”一名工人笑着说。
从井口可以看到,井壁上分布着各类支架,活动空间狭窄,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刮到。考虑到记者第一次下井,好心的工人们建议记者从另一个井口下去。
踩着楼梯下井后,记者发现管廊内体感温度确实没有室外高。用温湿度计实测发现,温度35℃,低于室外温度,但湿度为80%,大幅高于室外。
桑拿天的气象标准是气温大于等于32℃,且空气相对湿度大于等于80%。井下的环境完全达到了“桑拿天”的标准。
施建枝介绍,按照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井下作业必须要测氧。对于这种有两个通风口的,一般在一个通风口架鼓风机朝井里吹风,在另一个通风口用排风机抽,让地下管廊的空气流通,防止缺氧导致意外。
“空气不好”“闷热”“黑”“不好走”……问起地下管廊作业的感觉,工人们一个个报出简短的答案。
管线维修难度不亚于手术
由于长期不通风,地下管廊地面有一层淤泥。
“有的地方有散发恶臭的积水、垃圾,环境更恶劣。”施建枝告诉记者,但在平时的抢修中,维修工人们最怕的不是环境恶劣,而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燃气管道、强弱电缆、消防管道、污水管道等相互交叉,在这样的环境下争分夺秒抢修,难度不亚于做一台手术。
供水管道破损,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在城市建成区,由于地下改造相对较少,只是偶有发生管道被挖破。自然原因主要管道热胀冷缩以及自然沉降,导致接口破损。
夏季用水高峰也是管道自然破损的高峰期,施建枝呼吁,市民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在发现水压明显下降时,也请立即通知市自来水公司。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只要遇到异常,他们都会快速反应、迅速抢修,尽量不影响用户正常用水。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