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鱼鳞痣”?这是病毒感染,和鱼没关系

编辑:戴鹏 2018-08-21 10:39:54
微浏阳
—分享—
 
  没有抓鱼却长了“鱼鳞痣”?
 
  这是病毒感染,和鱼没关系
 
  “我没有抓鱼,也没有杀鱼,怎么会长这个东西呢?”最近,市民王女士手上长了一颗“鱼鳞痣”,在医院做药物治疗时,向医生说出了心中的困惑。
 
  “每个月医院会接诊30例左右的‘鱼鳞痣’患者。”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张语林说,大部分人都有着和王女士一样的困惑。其实“鱼鳞痣”和鱼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种因病毒感染出现的皮肤病,长在足部称为跖疣,长在其他部位称为寻常疣。
 
  浏阳日报见习记者潘雅静
 
  手上长了“鱼鳞痣”不敢和人握手
 
  今年23岁的王女士最近手上突然长了一颗小疙瘩,“别人都说是‘鱼鳞痣’,问我是不是抓了鱼没洗手。”由于没有疼痛感,王女士并没有在意。
 
  过了一段时间,王女士发现这颗小疙瘩越长越大,周围的皮肤变得粗糙,呈灰褐色。王女士有点担心,按照家人说的“土方子”涂药后也没有好转。“从一个小疙瘩变成了一片。”王女士说,这些“鱼鳞痣”非常难看,工作中需要和他人握手时,她都不好意思伸出手来,“很尴尬,害怕别人嫌弃的目光。”
 
  王女士赶紧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告诉她,“鱼鳞痣”究其本质并不是一种痣,而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在医院进行药物注射治疗后,王女士痊愈了,“这下再也不用担心一伸手就吓到别人了。”
 
  错把“鱼鳞痣”当“鸡眼”
 
  用错药导致病情加重
 
  市民小陈平时下班后总喜欢约好友一起打篮球。最近,小陈发现脚底长了个小疙瘩,并有疼痛感,小陈以为是“鸡眼”,就自行贴上了“鸡眼”膏。
 
  几天下来,不仅疼痛感没有消退,小疙瘩反而越长越多。“别说打球了,走路都痛。”小陈这才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皮肤科的医生告诉小陈,他脚底长的不是“鸡眼”,而是“鱼鳞痣”。
 
  “人们常说的‘鱼鳞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长在脚上的叫跖疣,长在其他部位统称为寻常疣。”张语林介绍。“鸡眼”是因皮肤长期受磨擦、压迫等物理原因引起的局部皮肤过度角质化,而跖疣是病毒性皮肤病,有传染性,并且很难自行愈合。
 
  虽然跖疣和“鸡眼”很像,但还是能从皮肤的状态进行区分。长跖疣的部位,皮肤是一片片的,摸上去很粗糙且不完整,表面有黑点、伴有疼痛感、位置不固定且能快速向周围生长。而“鸡眼”的表面是一层厚皮,用手按压会有疼痛感,位置是固定的,并不会像跖疣那样快速蔓延。
 
  “鱼鳞痣”发病具有职业性
 
  厨师、洗碗工、按摩师要小心
 
  “‘鱼鳞痣’的多发年龄为16至30岁。”张语林介绍,寻常疣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手部居多,手外伤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寻常疣可以自然消退,5年自然清除率可达90%;而跖疣常发于足跟、跖骨头或跖间受压处,外伤、摩擦、足部多汗等均可诱发跖疣,由于足底每天受力,再加上鞋的摩擦,跖疣非常容易传染。
 
  “鱼鳞痣”的发病具有职业性,张语林说,由于厨师、洗碗工、按摩师等手部动作多,手上容易出现破损口,因此感染寻常疣的几率较大。而足部动作多的职业则容易得跖疣,如足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等。
 
  长了“鱼鳞痣”不必过于担心,30%的人可自愈。由于导致“鱼鳞痣”的病毒对于温度很敏感,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通过在42摄氏度左右的清水中浸泡患处进行治疗。而足部的“鱼鳞痣”则建议前往医院治疗,张语林介绍:“小颗的跖疣可通过激光治疗,大面积的跖疣则需要通过液氮冷冻或药物局部治疗的方法治愈。”
 
  健康贴士
 
  修剪足部皮肤小心感染跖疣
 
  老茧和“鸡眼”是常见的足部皮肤问题,有人喜欢用修剪刀修剪足部皮肤,这种做法很危险,有些患者就是在修剪足部皮肤时,感染上了跖疣。
 
  修剪刀如果未进行消毒或交叉使用,易带有HPV病毒,若在修剪时弄破皮肤,就会感染跖疣。在祛除足部老茧时,不要轻易用器械修剪,可经常泡脚或在老茧部位涂抹水杨酸软膏,老茧会自行脱落。
 
  预防跖疣需要特别注意足部卫生,应经常用热水泡脚,穿宽松舒适的鞋,保持鞋袜干燥,徒步走路要注意休息。平时对鞋子、袜子、鞋柜等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尽量避免在公共浴室赤脚走路或者穿公用的拖鞋。不要直接接触跖疣患者的患部,洗漱用品与跖疣患者分开使用。同时,可通过加强锻炼、注意饮食,提高自身免疫力。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