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宗法(右)和刘宗钦展示家里珍藏的烈士家属牌匾。记者李小雷
贵州:浏阳籍烈士刘宜福投身革命,埋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八十载,不知后人何在。
浏阳:“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项目铺开,“寻找浏阳籍烈士刘宜福后人”的信息在浏阳接力扩散。
从卧室柜子上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块牌匾,上面写着“烈属光荣”四个大字,这是澄潭江镇大圣村53岁村民刘宗钦的珍藏,也是他对爷爷刘宜福的唯一记忆。要不是今年7月,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中国军视网与今日头条联合启动了“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项目,为埋骨他乡的革命烈士寻找后人,刘宗钦还不知道爷爷埋骨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
浏阳日报记者李小雷
寻找
浏阳籍烈士埋骨他乡八十载
巍巍青杠坡,庄严烈士陵,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众多为国捐躯的红军烈士,由于以前的通讯手段不发达,只知道部分烈士祖籍在何处,但却没能与烈士的后人取得联系。
在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里,就有一位埋骨83年的浏阳籍烈士——刘宜福。烈士陵园提供的信息显示,刘宜福1908年出生,祖籍湖南省浏阳县大圣公社小源寺大队长岭,1930年投身革命,1935年在参加红军长征途中,因伤病牺牲于贵州省土城,年仅27岁。
“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希望为红军烈士寻找到后人,告诉他们英雄的功绩没有被忘记。”陵园负责人袁小文说,尽管每年清明节,陵园都会举办大型的悼念和缅怀活动,但没有烈士后人的参与,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
讲述
烈士后人找到了,一块牌匾见证亲情
寻找浏阳籍烈士刘宜福后人的信息在网上发布后,得到了浏阳网友的接力扩散,很快就有许多线索反馈而来。
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记者昨日联系上了刘宜福的曾孙女刘雪梅。刘雪梅说,之所以这么确信自己就是刘宜福的后人,是因为家里还珍藏着当时当地政府颁发给刘家后人的一块烈士家属牌匾,上面清楚地写着刘宜福的姓名。
“我们现在是个大家族了,爷爷刘宜福生了两儿一女,如今后代已经有三四十人了。”今年56岁的刘宗法是刘宜福的长孙,他告诉记者,现在能勾起对爷爷回忆的就是块烈属光荣的木质牌匾了。
在刘宗法弟弟刘宗钦家里,刘宗钦从卧室衣柜顶上拿出了一直珍藏着的牌匾,因为年代久远,字迹有些褪色,但这块由“大圣公社革命委员会”颁发的牌匾,寄托着烈士后代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思念。
追忆
妻儿苦留,依旧毅然投身革命
尽管与爷爷刘宜福从未谋面,但从父亲和奶奶的日常口述中,刘宗钦或多或少还是知道一些与爷爷有关的往事。
“记忆里奶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爷爷去参军了,没有消息’。”刘宗钦说,在爷爷22岁时,他抛下不到两岁的儿子和妻子就只身外出了。
最后一次回家,是刘宜福带兵路过浏阳,抽空回家探望了一下。“据我奶奶说,这次回家只待了一杯茶的功夫就要走。”刘宗钦说,由于当时兵荒马乱,通讯又不发达,担心爷爷的安危,年轻的奶奶和年幼的孩子抱着爷爷的脚,不让他再离开,但这并没有阻挡住爷爷投身革命的决心,“这次离开家后,爷爷就再也没有回来,此后我奶奶就一直单身将儿女拉扯大,直至1991年终老。”
刘宗钦听奶奶说,因为思念儿子,自己的曾祖母经常以泪洗面,每天都盼望着刘宜福能早日归来,但直至哭瞎了双眼也没能再见到儿子。
“我们只知道爷爷是参加革命牺牲了,但不知道牺牲和埋葬在何处,每年清明祭扫,只能在家里寄托哀思。”刘宗法说,他们也曾想过去寻找爷爷的足迹,但因为毫无线索可寻,一直未能成行,“现在知道爷爷的埋葬之地,我们将聚齐后人,选择合适时间去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进行祭拜。”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