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用穿棉裤,106岁还能缝衣补扣
10月23日,荷花街道西环村黄家组,郑连英(又名郑连清)老人坐在家门口晒太阳。一旁,她89岁的大儿子黄昌有,还有儿媳、孙子、重孙等人围坐在一起,商量着老人下月生日时的家庭大聚会。
今年11月17日,郑连英老人将迎来她106岁的生日。16岁嫁入黄家,勤俭持家走过风雨百年,如今,乐享六代同堂的老人已拥有子孙后辈130余人,其中最小的也快4岁了。
浏阳日报记者沈阿玲
整个村民小组几乎都是老人后代
背靠连片的山坡,门前是池塘和田地,黄家所处环境清幽。
“母亲16岁嫁来。我们一直就住在这里,以前的祖屋是一栋老土坯房,叫‘黄家大屋’。”黄昌有介绍,郑连英老家在永和镇,娘家有兄弟姐妹6人。由于家境贫寒需要劳作,郑连英没有像同时代的许多女性一样缠小脚,而是像男人一样干活挣钱,砍柴种田、纺纱织布都做过。
结婚后,郑连英和丈夫黄世和育有四子二女。郑连英夫妻俩靠着勤劳的双手,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
黄昌有还记得,家里曾一口气帮人种了20多亩地,肥料窖都建了7个,“白天干田里的活,晚上就做家务兼做打草鞋、扯筒子等活计,父母常常忙到半夜十一二点。”
吃过泥巴、吃过树皮、吃过草根,记忆里最痛苦的还是抗日战争时期。黄昌有至今记忆深刻,那时母亲刚生完弟弟,一家人拖家带口躲进山里,吃住都在野外,这样整整躲了两个月。
“所幸苦日子过去了。”黄昌有告诉记者,兄弟们长大后也就在祖屋周边成家置业,现在的西环村黄家组几乎都是郑连英的直系后代,“我明年90岁了,我的大女儿明年70岁,她都有重孙了。”
百岁时伤到骨头成功手术
忆苦思甜,儿孙们讲起过去的种种,郑连英老人嘴角不时露出淡然的微笑。虽然现在耳朵听不太清了,但从孩子们的表情动作,她大致能知道大家谈论的话题。
端坐在椅子上的老人,上身穿一件深红色的夹袄,下身两条薄秋裤,露在布鞋外的脚没有穿袜子。“老人家一年四季不穿袜子,冬天也不穿棉裤。”郑连英的孙媳说,老人好多年都不曾感冒,百岁以后还能穿针引线、自己缝衣补扣。
坐一会儿,郑连英就扶着拐杖站起来走一走。很难看出,这是一位两年前曾动过手术的老人。
“当时她摔了一跤伤到了骨头,医院起先考虑年纪大不建议手术。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身体状况非常好,比有些七八十岁老人的身体还要好。”郑连英的孙子黄春生说,老人在医院手术后住了十多天就出院休养了,后来恢复得不错,生活还可以自理。
许多人问郑连英的长寿秘诀,老人和儿孙们都表示说不准。他们只知道多年如一日,郑连英每天早睡早起,在伙食上从不挑,荤素都爱吃;她喜欢散步、串门、找人聊天,心态平和,总是乐呵呵的。
新闻特写
常教导后辈要勤俭孝顺
在郑连英老人的房间,挂着一幅全家福。那是老人100岁生日时拍的,她坐在中间,笑容满面。
每年11月17日是郑连英的生日,也是黄氏家族最热闹的日子。子孙后辈们都尽量赶回来,围绕老人膝下,哪怕只是陪她吃一顿团圆饭。
“父辈还有我们这一辈都没读什么书,奶奶一直教导我们要勤俭持家,孝敬父母长辈。”黄春生说,他的两个儿子考上了大学,大儿子黄兴镇还读了研究生,老人知道了特别高兴。
二儿子黄昌根的儿子黄隆标也让郑连英引以为傲。今年已50出头的黄隆标总是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去年来,组级、村级道路启动提质改造,他带头组织人手积极平整路基,受到公众好评。而黄隆标的妻子曾招平也曾担任村干部,他们一家曾多次获得荷花街道“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称号。
听到长辈们在谈论祖奶奶下个月的生日聚餐,老人的曾孙黄长根等人也放下农活,围坐到老人身边来。“希望老奶奶能继续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黄长根说,有老人这个“主心骨”,大家庭的成员们奋斗起来更踏实。
相关链接
西环村计划打造老年照料中心
西环村四面青山绿树环绕,风光宜人,民风淳朴。
据悉,西环村共40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700余人,80岁以上老人有120余人。
“郑连英家是六代同堂,村里五代同堂的人家还有好几户。”村干部曾庆湘说,老年事业是村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村里都会组织开展关怀老人的相关活动,为困难老人送去温暖。
曾庆湘透露,为了助推公共养老服务升级,未来,西环村计划依山傍水打造一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有保障,也让年轻人能安心工作。”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