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摄影陪伴留守儿童,帮助探索世界表达自我

编辑:戴鹏 2019-04-10 16:10:13
微浏阳
—分享—
徐松(右三)与孩子们在北京的摄影展上合影。徐松供图
 
  边远山区支教,不教课本教摄影
 
  追梦人:徐松,33岁,浏阳官渡人,在北京工作,网站编辑,摄影师
 
  梦想:以自由表达为宗旨,试图用摄影陪伴孩子们,帮助他们探索世界和表达自我。
 
  “上电视的感觉怎么样?”2月18日,过年期间一直在值班的徐松刚刚回到官渡镇竹山村的老家,立马就成了亲戚们关注的焦点。原因是:2月6日、7日(正月初二、初三)两天,央视12套《暖春行动·让世界看见》连续两期播出了徐松的追梦故事。家里有人上了央视!对于亲戚们来说,这算得上是“大新闻”了。节目播出的消息早已在家人群里传开,亲戚们骄傲自豪之余,也憋着一肚子好奇,等着徐松回家亲自过问。
 
  在北京工作的徐松此前一直在山西、云南的偏远地区支教。不过,别人支教大多是教课本上的内容,他却另辟蹊径教留守儿童摄影。“用摄影陪伴孩子们,帮助他们探索身边的世界和表达自我,做他们自己人生的创造者。”谈及做这些的初衷,徐松言语轻缓而坚定。
 
  浏阳日报记者何正章
 
  铺开“萤火行动”,教留守儿童摄影
 
  2月19日,初次见到徐松时,他看起来完全不到33岁,反而像个20多岁的小伙子。7岁搬到长沙,18岁后一直在北京生活,记者本以为徐松多半忘了家乡话该怎么说,然而,带着东乡口音的浏阳话一出口,还是表明了他地地道道浏阳人的身份。
 
  简单的寒暄过后,徐松讲述了他的支教故事。2017年9月,徐松在腾讯新闻担任高级编辑。一次,一个长期从事公益活动的朋友邀请了一群山西的留守儿童到北京参加夏令营,并到徐松的公司参观。没想到,徐松就此与这群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经常做扶贫报道,就想着怎样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徐松说,“我个人爱好摄影,也从事过相关工作,为什么不教他们摄影呢?”
 
  说干就干。徐松在网上发布征集信息,号召大家捐出家里不用的数码相机给孩子们摄影,让孩子们能自由地拍照。很快,他就筹集了15台相机,支教对象就选择了那群山西留守儿童,活动叫做“萤火行动—给留守孩子的摄影课”。
 
  两年间,由徐松发起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3名摄影师志愿参与,教学超过100课时,共49名网友捐出52部二手相机,共有50多个孩子学习了摄影课程,并收获约300幅学生作品。
 
  “我们挑选出其中的80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展览。”徐松说,2018年12月23日,展览如期举行,吸引了许多市民关注,“有些人还在学生的作品前流下了眼泪。”
 
  摄影是切口,引导孩子展示自己的世界
 
  由于是第一次主导这样的大型活动,徐松遇到了不少困难,一一解决后,他也跟孩子们一起获得了成长。
 
  “为什么要教孩子们摄影,我是被人质疑过的。”徐松说,一开始有人认为,摄影对于留守儿童的生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学摄影得花不少钱,而这些边远山区的孩子,在别的地方更需要钱和资源,“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样,摄影只是一个切口,教他们摄影,正是给他们一个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展示他们看到的世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与世界是有联系的。”
 
  “这些孩子,有的几年都见不到父母,当通过照片来展现他们的心理和兴趣点时,我能够感觉到他们心中的光芒。”徐松说,每次他把相机放到孩子们的手中时,都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那种喜悦。
 
  当然,这一切收获,是努力奔跑后的成果。
 
  徐松介绍,前期他差不多两星期要去一次山西,每次要坐2小时高铁、5小时汽车,“但也正是这样,我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之后在云南,路程太过遥远,才由摄影师跟当地支教老师一同前去。
 
  “给孩子们上课主要是启发性的,并不会有那么多技术性的条条框框。”徐松说,每次过去,他都会收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作品,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也给了他很大启发。
 
  “我是带着问题去做事的,比如艺术于人心有什么作用?人的潜力可以如何开发?摄影到底是什么?”对于活动的收获,徐松表示,这些问题在他以后的行动和人们的反馈中,会有新的答案。
 
  特写
 
  释放创造力与爱
 
  孩子们有了暖心变化
 
  徐松发现,在交往过程中,孩子们对于摄影的热爱,一直在慢慢升温、加固。孩子们的这些改变体现在了他们的作品里,表达更加自由,更加鲜活。
 
  在山西,有一个叫程阳阳的小朋友个性比较内向。在查看她作品的时候,徐松发现里面有大量天空的照片,比较单调。“我没有说这样不好,而是肯定她,问她为什么喜欢。”她当时拍的天空大多是上午、中午的晴天,徐松便建议她拍摄更多时段、更多状态下的天空。
 
  因为这样的肯定,程阳阳打开了心扉,不仅与徐松建立起了信任,脸上笑容变多了,兴趣也慢慢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后来,她的作品逐渐丰富起来,有几张各式各样的天空被展览出来,非常好看。”
 
  “我认为尊重、平等是人和人相处中最可贵的东西。”徐松说,拿自己相信的东西去实践,自然收获了孩子们同样的对待。由此,不仅仅是创造力,孩子们的爱也被释放出来。
 
  第二次去山西支教,下课的时候,徐松被几个孩子喊到一边,但孩子们却扭扭捏捏,迟迟不说话,过了好久,才一手捂着脸,一手拿出一袋牛奶来,伸得远远的,想送给他。“这是他们从国家扶持贫困地区的‘营养早餐计划’里领的,虽然普通人觉得没什么,但他们可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东西来招待我。”徐松感慨。
 
  在办展览的时候,由于事无巨细都要兼顾,徐松整个人忙得团团转,精神也有些恍惚。大多数人没发现徐松的反常状态,“但有一个叫毛萍的小朋友,走过来轻轻拉了拉我的袖子,说了句‘老师你没事吧’,当时我真的觉得太暖心了。”
 
  “我觉得是他们释放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对这个世界的爱。”谈及孩子们参加活动后的变化,徐松说,而这也将支持着他继续走下去。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