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位隔离病区护理负责人的一天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02-10 10:58:10
微浏阳
—分享—

作为第一梯队的护理负责人,她像团队里一名操心的“管家”,每天工作时长达19个小时。在隔离病区整整15天,她一天都不敢懈怠,因为她不愿意团队的任何一个人暴露在不安全的环境里;她每天重复部分工作,看起来枯燥无趣,可只有亲力亲为这份“枯燥”,才能让她安心。

“先戴上口罩和帽子,再穿手术服,接下来分别是防护服、第一层手套、第二层帽子、一次性隔离服、外科口罩、外科手套、鞋套。记住,每个人是两层口罩、两层帽子、两层手套、三件衣服,最后才是鞋套!一共10件,一件都不能少!”

2月6日,距离黎汝芳进入隔离病区已整整15天了。最后几小时的交接时间,她将各护理要点一遍遍重复,生怕有任何遗漏。这15天里,她丝毫不敢懈怠——作为第一梯队的护理负责人,她像团队里一名操心的“管家”:一旦出了纰漏,别说病患,整个医疗团队的安全都无法保障。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凡事做细做到极致,她才能安心

讲述人:黎汝芳,1984年生,第一梯队护理负责人

04?05??-4.jpg

在进入市人民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之前,我是感染科结核病区的护理负责人。在很多人眼里,感染科是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结核病区更是如此。2008年,原本在消化内科上班的我听闻感染科缺护士,就主动报了名。也正是因为平日结核病区对防护的高要求,这次我才有底气申请成为第一梯队的一员。

说实话,在去之前我就知道,我肩上的压力会很大。毕竟,第一梯队的12个人分别来自不同的科室,防护意识有强有弱。唯有替他们把好关,才能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风险。1月23日,我们的新团队正式开始合作,12个人开启了同吃同住模式。作为护理负责人,我每天的工作细微而琐碎,因此大家都开玩笑说我就像一个“管家”——

6时30分我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医护人员和病患报餐。吃什么,吃多少,医院都安排了营养师进行调配。但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去平衡口味。报餐后,我要做的就是清洗12个人的手术服。这个衣服是贴身穿的,因此清洁要求非常高。其实我们住的地方有洗衣机,可我还是不放心,决定采取手洗。浸泡、消毒、清洗,一套程序下来差不多需要两个小时。清洗完毕,则是打包、封扎,再送去高温消毒。其间,我会见缝插针地匆匆吃两口早餐。8时

医护人员要离开清洁区去给病患做治疗了。在他们离开清洁区之前,穿戴衣物成了我管得最细的一项工作:按照程序,医护人员需要先戴上口罩和帽子,接下来穿手术服和防护服,再是第一层手套、第二层帽子、一次性隔离服、外科口罩、外科手套,最后才是鞋套。而属于每名医护人员这半个小时的穿戴过程,我不仅要将每个人的衣服整理成一堆,而且一定要亲自检查他们的穿戴。但凡有一点密闭性不够,我都不会让他们出更衣室。守护在门口的我,不愿意团队的任何一个人暴露在不安全的环境里。

9时30分

周围渐渐安静下来了,接下来的工作则是卫生消毒。地面、桌面、门把手、电脑键盘,都用一定比例的84消毒液再三抹干净。6个房间再加走廊、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区、治疗室,一圈下来,早已汗流浃背。清扫完毕后,每个区域需要轮流用紫外线和空气消毒机分别再消毒一个小时。待一切忙完,一上午过去了。

12时10分

趁着大家吃午饭的时间,我开始挨个“检查作业”:看所有的医嘱是否执行到位,病历是否有遗漏,病人的动态如何。别看这个过程不起眼,其实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无论是对医护人员还是病患,每一个细节都能影响治疗的效果。

14时

下午的工作大部分是重复上午的工作。看起来挺枯燥吧?可只有亲力亲为这份“枯燥”,才能让人安心。这个事情我认真把关过了,没有纰漏了,心中的石头才会落地。

18时

我会再一次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查漏补缺:病历是否清晰,病患是否服了该服用的药,该打的针是否都执行到位了。幸好,队员们都是理解我的,也从来不嫌我啰嗦。到了这里后,我发现自己的性格发生了一点小变化:说话更加直率。在这场与疫情的交锋中,委婉的言辞不适合这种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

20时

这是一天一次、雷打不动的工作例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将这一天工作中的长处、短板都列出来,一一对应进行发扬或是改进。当然,我也会将自己收集的各类最新资料拿给同事们参考,总希望能帮到大家。这也是为什么短短两天,来自不同科室的我们能够迅速磨合好的原因。21时隔离病区渐渐安静了,走廊上的灯光亮得出奇。回到更衣室,我将干净的手术服和帽子等全部按每个人的身型、体重整理好,以免第二天耽误时间。接下来则是根据白天的情况交代值班医护人员,哪些病患需要多加照看或是做心理疏导。

24时

除了值班的医护人员,所有人都进入了休息的状态。趁着没有人走动,我再次开启了搞卫生、消毒模式。一个半小时后,我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黎姐,你不用起来,我们会认真穿戴好再进病房的。”休息中,偶尔也会接收新的病人,那么医生护士就需要立马接诊。对我而言,自己就像猫头鹰,但凡听到响动,就会一跃而起,帮他们把关穿衣戴帽的过程。不是说我信不过自己的同事,而是在这个岗位上我就坚决要“操这份心”。

第一梯队的大部分同事都已处于隔离状态。等到了晚上,我也要暂时撤下来进入隔离期。这些天,我妈一直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去支援武汉了?我只告诉她,自己在单位加班。所以,妈妈就一直“埋怨”我过年也不回去看她。隔离期过去后,我最想做的事情有两件:第一是回去看看我妈;第二是去给我7岁的女儿买件新衣服,因为她在电话里哭得很委屈,她羡慕别的孩子,有妈妈陪着过年。而自己的妈妈,到现在还没有给她买过年的新衣呢……

隔着防护服,他都能一眼认出我来

讲述人:卢靖宇,1998年生,护士

04?05??-3.jpg

“靖宇,你能不能来一下医院,有个特殊的病人要交给你管理。”在接到护士长电话的那一刻,我意识到了语气里的“特殊”。我是2019年才来市人民医院工作的,这期间,带我的老师一直兢兢业业地教我业务,而我自己也学得非常认真。1月23日是我进入隔离病区的第一天。

在踏入感染科这栋小楼前,我的心态一直很淡定,甚至还给父母普及了相关知识,交代他们不要随意出门。可真正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我有一种神圣的感觉: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披上了战衣的战士,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我管床的这个病患本身有糖尿病,因此对饮食的要求非常严格。知道情况后,我开始为一个陌生人“操心”:第一反应就是给他另外准备一点不含糖的零食——糖尿病病人很容易饿。万一正餐不及时,那么他只能饿着肚子。我自己出不去,就只能委托朋友特意去街上找了一圈,买了点无糖饼干给他。

收到饼干的那一刻,估计病患还是有些感动的,我们互加了微信。在这一刻,我也没有将他当成病患看待,而是将他当成了邻家大哥。在工作之外,我也会陪他聊家长里短,目的就是让他放松下来。

因为每天轮班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以每天我进出他病房的时间也不是固定的。我们这些医护人员都穿着同样的防护服,只露出了护目镜下的一双眼睛。可让人惊讶的是,这名病患每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是不是我。一看到我来了,他都会很亲切地叫我一声“小宇”,而且会自觉戴上口罩。

“有你们在,我就看到了希望。”在测血糖、做雾化的过程中,他甚至提出他自己来操作,这样的话可以减少我与他的接触。在婉拒他好意的同时,我的鼻子也酸酸的:他感受到了医护人员对他的好,同样以自己的善意作为回应。

这些天,除了来自于病患的感动外,我同样也收获了同事之间的温暖。团队队员的互相支持理解就不说了,每个人都不会计较自己是否该交班了,而是想着能多帮一下是一下;我原来科室的同事,特意在除夕那天给我送了一个红包放在感染科的门口,上面写着一行字:平平安安。

现在的我,正处于隔离期。这十多天的经历,一幕幕全部在我脑海里回放,它们将成为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而那份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将永远照亮我的职业生涯,让我变得更加勇敢。

记者手记

有你们在,这座城市由此心安

2月4日是我采访完第一梯队的那天,我6岁的儿子在吃晚饭时突然嚎啕大哭。小小的人儿,泪珠子像断了线一般,伤心至极。刚开始,全家人都还在逗趣他。可知道原因后,谁也不忍心再笑话他:因为他听大人们在饭桌上讨论每天的疫情变化,也知道新闻里的死亡人数每天都在增加。他担心外面的病毒太多,而他的妈妈则每天都需要戴着口罩出门采访,他怕妈妈生病死掉!家人轮流上阵安慰,最后我向他保证:妈妈会离病毒远远的,不会由此死掉,还要陪他一起长大,活很久很久。他这才止住了哭声!

回到电脑前,我看着采访本上的笔记,看到自己这几天写下的文字,忍不住再与亲爱的读者你回忆一遍——

他是赵军,报了名后担心自己选不上,选上了又得瞒着父母进入隔离病区的感染科医生。与此同时,他也是父母盼着归家团圆的儿子,更是听到孩子哭声只能将心酸藏在心里的父亲。

她是1995年出生的周柳丝,在家里被当成掌上明珠的女孩,更是在母亲的泪眼中毅然出发的一名护士。在隔离病区,她养成了一个习惯,对病患的称呼不是“哥”就是“姐”,用这个温情的称呼来代替“某某床”,只因为她觉得医患原本就是一家人。

他是1998年出生的张龙文,淡定地加入第一梯队,是因为已经接触过病患的他不希望多暴露一名同事在病毒环境里。而与父母视频时,他都选择在休息的时候。因为他怕穿着防护服的样子吓到父母,不愿意让父母担心。

他是汪阳,1989年出生。进感染科前,他将怀孕7个多月的妻子送到了外地的岳父岳母家,请二老帮忙照顾。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想为此分心。和团队的其他人一样,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全力救治患者,不留一丝遗憾。

他是汤杰,1991年出生的放射科医生。为了配合其他医护人员,他将刚生完孩子一个月的妻子留在了家中,一个人毅然承担起“放射科”的工作。

她是黎汝芳,母鸡护雏一般,一丝不敢懈怠地看着同事们穿戴好10件衣物才肯放行的护理负责人。一天24个小时,她工作长达19个小时,是整个团队最晚休息的那一个。隔离期过后,她最想做的一件事是给7岁的女儿补买一件过年的新衣。

他是1998年出生的护士卢靖宇。知道病患有糖尿病后,怕病患容易饿的他四处托人买无糖饼干。隔着护目镜,病患却能准确叫出他的名字。新年他收到了一个同事给的小红包,背后的祝愿是“平平安安”。

…………作为一名记者,我感动于这次疫情里所有的人和故事。第一梯队进入了隔离期,第二梯队毫不犹豫地接过了那根生命的接力棒。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我们很难关注到这平平凡凡的人群中,藏着这么多闪亮的灵魂。他们特别普通,特别朴实,却特别了不起。也正是因为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让这座城市感到了心安与有力量。而他们的父母与妻儿,同样也会像我的父母和孩子一样担心至亲的安危。

多年以后,我想我会向孩子回忆今日之情形:那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他们中的每一个,无论是否被书写,都值得我们心怀感恩与铭记!

网友感言

●网友“兰兮”:每一个字都浸透着你们的汗水,也充盈着我感动的泪水。辛苦了,白衣天使们!加油,浏阳;加油,中国!

●网友“志在四方”:非常时期,非常表现,为浏阳医护人员的突出作为点赞。他们的勇敢与努力,让每一个人感动。

●网友“三点一刻”:都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谢这些负重前行的人。

●网友“瞿瞿”:你们自己还是孩子,却如此有担当,为你们感到骄傲!

●网友“张伟珍”:穿上防护服,你们是患者的天使!脱下衣服,你们都是父母的宝贝,孩子的天地!辛苦了,向白衣天使致敬!

●网友“彭辉科”: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你们这群逆行者在负重前行。你们辛苦了!我家也有三名逆行者,作为长辈,说实话我也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危。

●网友“光影”:汪阳是我楼下的邻居,很帅气敬业的一个小伙子。只知道他骨折期间带病上岗,没有想到他主动进入了隔离病区,而且还是带伤上阵!向这些医护人员致敬。英雄们在前方冲锋,后方的支援一定要跟上呀!

●网友“炘”:谁又愿意直面死亡,谁又能不珍惜生命?不过是因为信念、岗位和需要,才选择了逆行。我姐说她交了支援武汉的申请,但是没有和家里人说,因为她怕家人担心。作为家人,又怎么会不担心呢,亲情总在双方无言的关心中流转,温润无声、婉转绵长。除了这些可敬可爱的人外,还有那些坚守岗位的警察、社区干部、基层医生、疾控人员……他们不待在家里,无非就是那份信念、担当与需要!

●网友“扬长而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就是行医的真谛。祝福所有的患者平安健康,更期待所有的白衣天使平安归来。

●网友“静静”:作为一个村干部,每天都在做防疫工作,深知白衣天使有多不容易,因为有你们负重前行,才换得浏阳人民岁月静好,愿疫情早日过去,国泰民安!

●网友“篮球小子”:我一直在思考,医学和科学有什么不一样?我想,医学应该是温暖的。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的白衣天使不退缩,不放弃,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网友“星星点灯”:作为一个经历了2003年“非典”时期的市民,我明显感觉到市委、市政府应对这次的疫情行动更加迅速、应对措施也更加严密。在这个特殊时期,感谢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感谢为我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工作人员,你们辛苦了。(选自“微浏阳”留言)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