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废弃花炮厂房里造“田园”,收藏一屋农耕“老古董”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07-01 10:50:06
微浏阳
—分享—

负债200万元,他挥泪告别花炮产业再创业

13版追梦人-2.jpg

刚进军餐饮业就遭遇了疫情,但是谭超十分平和、从容,充满斗志。从风雨中走出来,他要继续迎向未知的挑战,再创辉煌。记者彭红霞

“我觉得啊,这儿还能再造一个文化基地……”6月30日,荷花街道杨家弄村,祥和农庄茶室内,谭超将功夫茶放在几个朋友面前,和他们探讨起农庄以后的发展。

自信、睿智、有想法、肯拼搏——今年40岁的谭超,在朋友们面前意气风发。实际上,他从花炮行业负债200多万元退出后,进入餐饮业不久又遭遇疫情,但此时的谭超却比4年前负债累累时,多了一份从容、平和。

从风雨中走出来,继续迎向未知的挑战,他还有梦想,他还要继续逐梦。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梦想破灭

负债200万元,挥泪告别花炮行业

13版追梦人-3.jpg

农庄的一个收藏室里,放满了老旧农具。记者彭红霞

祥和农庄位于杨家弄村掌山片陈家冲,从浏阳市中心光荣院门口再往前大约1500米就到了。依托文明创建和绿水青山禀赋,一路进去鸟语花香,风景优美。青山绿景,加上农庄特有的土砖红和泥黄色调,有种返璞归真的韵味,让祥和农庄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实际上这是花炮厂房改造而来的,墙面都是用花炮泥条土刷的。”谭超感叹,再谈“花炮厂”三个字,他的内心依旧难以平静。

2016年,浏阳推动花炮产业转型升级,倡导小型花炮企业或工厂自动退出市场。彼时谭超的花炮厂正举步维艰,怎么办?退还是不退?

谭超的父亲是老花炮人,谭超2000年就跟着父亲学习,对这个行业爱得深沉。左思右想后,他还是决定退出。可在处理材料、清理货仓、清退工人时,他几次忍不住洒泪,事业没了,还背负着200多万元的债务,接下来的路要如何走?整整一年半时间,他在家中颓废度日,吃,吃不好;睡,睡不好。也是那年重阳,他想起往年自己经营花炮厂时,每年都会义务组织村上的老人吃饭,给他们发慰问金,这次也不能例外啊!他依旧邀请了几十个老人来吃饭,发红包时,所有的老人都拒绝了,劝慰他说:“孩子,不要放弃,我们都相信你!”

这一句话,让谭超泪奔。是啊,他如何能放弃?他还有200多万元的债务,还有一家老小的生计,还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梦想破灭,从头再来的勇气不能也跟着破灭啊!

继续逐梦

进军餐饮业再创人生辉煌

2018年,痛定思痛后,经过一番考量,谭超决定进军餐饮业。他将眼光放在十几间花炮厂房、生产车间上,决定将其改造成农庄。他保留了厂房高低错落的布局,将翠屏绿障嵌入其中,尽量营造出返璞归真的田园风格。这既是农庄的发展方向,也是他的人生方向。

“风雨让人得以锤炼,我如今的状态和以前不一样了。”虽然农庄目前还在试营业,6月30日中午,农庄外人来人往,生意兴隆,谭超则坐在茶室,和朋友们聊着天。原来成长不止于青少年时期,人的每一个阶段都在成长。

“破产”后的他厚着脸皮再去借钱,从朋友那里得到力量,他不敢乱花一分钱,农庄从设计、重建到改造,只要是自己能做的他都亲自动手,连房间里悬挂的艺术字画,都是他创作的。

练习书法、作词作诗、栽花种草、喝茶冥想……他自己都难以想象,他会从以前觥筹交错的应酬模式,转变到如今平淡而忙碌的生活方式:他推掉了酒局、牌局,每天一早就去买菜,回来就着手改造农庄——他亲手铺了草坪种了花,将一间老房子打造成文化场所,摆上收藏,挂满字画;他还亲手刨削木板做茶几,邀请朋友们来喝茶;他练习书法、绘画,还创作了很多作品,结交了很多文化界的朋友,在文艺方面得到指引。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谭超也在这样的重塑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我很佩服他,他勇敢担起了人生责任。”书法爱好者钟福定对谭超十分钦佩,“40岁的人还能谈梦想,光这点就值得人点赞。”朋友寻兴盛也表示,他特别支持谭超将农庄打造成文化阵地的方向,这是蓝图,亦是梦想,更是中年人不忘初心,重新挑战自我,与世界博弈的勇气!

情怀

收集了满屋老式农具

谭超将农庄的一栋老房子改造成一个收藏室,里面放的都是老式农具。一一识别这些农具的作用,成了很多顾客的乐趣之一。

“这是最老式的犁耙吧?”“还有风车和谷桶呢!”大家如同看稀奇的物什一般,惊叹不已。二三十件农具中,“知名度”最高的,有板车、木梯,还有近年很少使用的犁耙、风车、手动打谷机、木制谷仓等,不过有一些农具,连中年朋友们都不认得。如一个四四方方的木框,上面留两根拎绳,这是做什么用的?可难倒了不少人。谭超介绍,这是很多年前做土砖用的模具,几块板子一夹一压,土砖就做好了!

大家啧啧称奇,再细看时,发现除了农具,还有老式打筒子机、纺纱机、抽水机等,都是如今很少能看到的“老古董”器具了。

“这是什么你们看得出吗?”谭超又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个木箱子,外面的木板是换气窗的形状,依稀可以看到里面连着一个圆形锅盖,有点像音响。没想到,还真与此有关!谭超说,这是以前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的“广播”,虽然当年电视机很少,但是广播却随处可见,坐在家里也能随时听广播。

这些都是如何收集到的啊?有人问。谭超说,有他自己家的、村民家的,也有的是他在外面看到时收集回来的。其中最老旧的一款物件,是从他祖父手中流传下来的抽屉式书桌,刷的还是生漆,估计有上百年历史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老旧的东西,如今摆在这里,还能给我力量。”谭超说。可能与自己的心境有关,他看到这些早已被淘汰的物件时,总会生出无限感慨。时代已经不需要它们了,但它们曾经发挥的作用却是整个时代都能铭记的,既然每个时代都会给每个时代的人发挥的空间,他又怎能自暴自弃、颓废度日?不如迎难而上,奋力一搏,再度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