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画家艺术展用83条“幡”化为美丽的眼睛,引人敬畏自然、叩问内心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08-25 10:11:56
微浏阳
—分享—

雪域高原上,“等风来”!

01版时政-10.jpg

经过4年筹备后,浏阳画家王义明带领自己的项目团队,开启了一场“等风来——王义明的艺术行动”。

当83条“幡”全部展开,它是一只美丽的眼睛,是一条上苍遗落在人间的彩带,也是与圆形石阵融为一体、与古格王朝遗址遥相呼应的精神原乡。在充满力量的青藏高原创作和展示,有人称这是一支令人震撼的艺术狂想曲,也有人称之为是一场令人震撼的大地艺术展览。

7月27日-31日,经过4年时间的筹备,浏阳画家王义明带领自己的项目团队,在西藏阿里地区开启了一场“等风来——王义明的艺术行动”,以《上苍之眼》《曾经的辉煌》《飘落的彩带》等为主题的场域创作与展示,谱写了一支令人惊艳的“艺术狂想曲”。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现场

戈壁高原,他带去了令人震撼的大地艺术展

09版人文-5.jpg

作品《上苍之眼》。83条“幡”化为一只美丽的眼睛,其东侧紧临玛旁雍错,在高原强烈的日照下,熠熠生辉。

远处是高远的蓝天与圣洁的湖山,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脚下这片满是苍茫之感的土地。这里是西藏阿里地区,海拔4850米。7月27日,83条“幡”化为一只美丽的眼睛,北望冈仁波齐,南向纳木那尼峰,东临玛旁雍措,西垂拉昂错,在高原强烈的日照下,熠熠生辉。

风从远方吹来,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只坦露在戈壁上的“上苍之眼”让人有一种莫名的震撼之感。每多看一眼,都让人内心生出一份敬畏,忍不住会反问叩问自己:这是谁的眼睛?想向世人传达什么?人类的目光所及之处,什么才是终极意义?

09版人文-3.jpg

《上苍之眼》

幡随风动,瞬间即永恒。当83条“幡”全部展开,那一刻,天、地、人、幡,交相辉映,将瞬间定格为永恒;那一刻,高原与高峰两种体验互相融合、互相激荡,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颤栗、欣喜、满足、超然,让在场的每一个人获得心灵的震撼和自由;那一刻,一只神灵的眼睛,圣洁、明亮,于神山圣湖之间……

“我给它取名为‘上苍之眼’。”戈壁之上,王义明对呈现在两座神山和两个圣湖之间的这件作品有着自己的诠释:“将‘上苍之眼’作为这次艺术行动的开篇,有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更有对现实的深思与叩问。尤其是2020年全世界都经历了很多,作为人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生命和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呢?因为,总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盯着你和我。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幡无疑是最好的诠释元素……”

在《上苍之眼》之后的两天,王义明与团队前往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遗址。在其西侧河谷,“等风来——王义明的艺术行动”之《飘落的彩带》在此展开。83条“幡”拼接成一条宽3.2米、长达1400米的“彩带”,沿着河床走势,铺设在古格荒芜、神秘的天地间,只为敬献消失的王城,遥接阿里神秘而灿烂的古代文明。

“除了独特地貌造就的极致风光和历史的神秘性外,古格的魅力还在于它拥有某种不断激发人创作激情的力量。”王义明解释,虽然神秘的古格王朝均已远去,但留存下的遗址、壁画等,都在向人们暗示着文明存在的印记。《飘落的彩带》在短暂的昼夜间与远去的文明对话,在这片特殊场域,寻找片刻的永恒性。

随后,在古格王朝遗址的东侧旷野,王义明邀请40名藏族朋友共同构筑圆形城堡并铺设五彩“幡”,创作的《曾经的辉煌》顺利完成。彼时,双道彩虹出现在这件大地艺术作品的上方,一种时空交汇、交融的场景让在场的遥望者感动不已。

从神山圣湖间的《上苍之眼》,到古格王朝遗址东西侧的《飘落的彩带》《曾经的辉煌》,“等风来——王义明的艺术行动”于7月31日在阿里地区的展示顺利完结。随后,项目团队赶往西藏日喀则市岗嘎镇,暂存83条“幡”,并为下一次在珠峰片区的展示查看场地。

讲述

在高原践行艺术动不仅需要激情,更承载着对灵魂的叩问

09版人文-4.jpg

《曾经的辉煌》

从广州飞抵青藏高原,行程5000公里,在海拔数千米的神山圣湖间,克服高反,首次开展此次大地艺术行动,这对于王义明和他的项目团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艺术行动的现场,不仅氧气稀薄,而且日光暴晒。

王义明说,这场与大地有关的艺术行动,于他而言,绝非一时的兴起。“西藏的风物始终让人产生着一种敬畏之情。比如西藏的风、雨、雪、云,它们一直都是流动的。如果说你是来看风景的,看一次就够了,但吸引我的却是因为置身于其间而使得内心激发的那种喷薄之感。”

对于每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说,西藏无疑是充满吸引力的。从1987年,大学毕业不久的王义明便做出了去西藏写生的决定,去那远离喧嚣、无人认识、宁静的西藏走一圈,或许在那里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一次次进藏,王义明除了举办数次主题展览外,更是出版了《转山记》与《香格里拉的雨季》等作品集。2017年,“幡——珍爱珠峰敬畏自然·王义明公共艺术行动”项目正式启动。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王义明铺开了巨大画布,大胆放笔,让色彩在烈日下奔腾与跳跃;灵动、飘舞的线与喷洒而出的大块色彩,描述着生命与土地相遇时奏响的“世纪交响”。站在巨幅画布前,王义明将对高原的守护升华为一种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祈祷和平的动力。几乎是马不停蹄,2019年,王义明在珠海、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相继举办了以“幡”为主题的展览……

“这次艺术行动意味着几年前在进藏途中萌生的艺术狂想,历经持续酝酿、发酵、创作和多地展览后,重返西藏顺利落地实现。”83条承载着艺术家真诚祈愿的画布,在雪山湖水簇拥的天地间找到了最佳展场,阿里地区的荒野也被艺术瞬间点亮了。对于自己的这种在地创作与就地展示行动,王义明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

“贴近地表的艺术行动,只要持续倾听大自然的生命脉动,‘参赞天地之化育’,就能够找到适合的节奏、形式,让艺术和自然相生相长,延续场域的人文精神,在短暂的昼夜间,共叙天地史话。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是一种创作激情,更是一种艺术的协作与对灵魂的叩问。”当艺术回归大地,王义明表示,这次艺术行动的目的就是尝试引导人们重返自然、人类的精神原乡、文明的消亡地带,以凝视、回望、省思、警醒等方式,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或许置身西藏缺氧的高原上,人们才能更好地明白:人类,终究生活在自然的包容之中。

名家点评

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义明艺术行动中的“幡”不再是一条世俗意义的幡,至今为止,我觉得已经不能用一个概念去概括。画作只是一种中介,一种张扬在上苍的旗帜。王义明把这一行为命名为“幡”,让人们在“幡”面前沉思过往的一切。这是艺术生成的一个关键节点,在这一节点上,王义明成为了引领者,让参与甚至是看到的人同时在阳光中亮出平日深藏不露的灵魂。

(图片由王义明提供)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