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口述历史: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与敌人拼刺刀”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09-23 10:33:56
微浏阳
—分享—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口述历史

11版人文-4.jpg

讲述人:唐尧风(1926年生,1941年入伍,原国民革命军第37军140师419团警卫员,曾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

他曾经是当地有名的“打架大王”,11岁就被送去学武术。硝烟中,一次难得的缘分,他成了团长的警卫员。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他跟随战友们一起上了战场,靠着一身过硬的本领与日军近身肉搏,甚至帮团长避过一劫。

他,是社港镇合盛村的94岁老人唐尧风,曾经的国民革命军第37军140师419团警卫员。

身手不凡

他被推荐给团长当警卫员

11版人文-5.jpg

这本《起义人员证明书》记录了唐尧风于1949年5月在浏阳参加起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社港镇合盛村的一幢老旧土砖房,便是唐尧风的家。94岁的他身体健朗,耳聪目明。听到有客人前来拜访,耳尖的唐尧风很快便从房间走了出来,一个劲地说“欢迎欢迎”。

进到房间里,墙上挂着一幅“抗战老兵民族脊梁”的字格外引人注目。老人爽朗地笑着,顺势打开了话匣子:“没想到吧,我当年在地方上可是有名的‘打架大王’,居然参加了长沙会战。”

在唐尧风出生之前,家中已经有四个姐姐。作为家中第一个出生的男孩,父母倍加疼爱。可正是这份爱,让唐尧风变成了附近有名的“调皮捣蛋鬼”,不是和这个打架,就是那个来和家长告状。为此,在唐尧风11岁那年,父母将他送到了长沙县金井镇一位叫喻钦信的教练处习武。

在喻教练的严格要求下,唐尧风的活泛很快体现在武术技巧上,他的武技在同门师兄弟中脱颖而出。1941年10月,喻教练的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当时国民革命军第37军140师419团的团长杨伯超。因为杨、喻两人是好友,因此杨伯超想从喻钦信的徒弟中挑一个,作为自己的警卫员。

对于挑谁,杨伯超很有自己的主意,他让喻钦信的弟子们现场来了一场武术切磋。不出意料,擅长洪拳与子午棍法的唐尧风从徒弟中脱颖而出。对这个能一人对战四五个人的小伙子,杨伯超很是满意。

“当时我也有15岁了,知道男儿就应该保家卫国。”没有过多的思考,唐尧风便跟着杨伯超到了419团驻扎的赤马一带。到了团里一看,警卫团的警卫员还有好几个,而且个个身手不凡。

“到现在,我都记得特别清楚,第9战区司令叫薛岳,第37军军长叫陈沛。杨团长呢,是贵州人,个子特别高大。杨团长自己很有实力,比较厉害,因此跟着他,我也很踏实。”

与敌人拼刺刀

速战速决取得胜利

1939年,经历了武汉会战与广州战役后,日军已经掌控武汉和广州两大要地,而国民革命军控制的长沙打断了两者的联系。同时,湖南还是中国著名的谷仓,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粮食、兵源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

“(我们团)与日本人的战争是1942年1月正式打响的。”唐尧风回忆,“那些鬼子一点点逼近,从新墙河到汨罗江,到捞刀河,再到浏阳河,步步紧逼长沙。”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70余年,可往事在唐尧风的心中依旧清晰无比,当时他参与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常随团长杨伯超沿着永安以下的捞刀河巡视,“我们轮班时就潜伏在河堤、草丛等隐蔽位置,换防时就步行至春华山休整。”

有一天与日军进行白刃战,双方都杀红了眼。“和敌人拼刺刀、近身肉搏,枪械都派不上用场了。”说起战争的惨烈,唐尧风至今难以平静。

到了激烈处,顾不上害怕,唐尧风用刺刀一下猛扎进了一个鬼子的胸膛。由于用力过猛,拔出时用了不小的力气,结果被猛抽出来的刺刀因为惯性,撂倒了身后的另一个鬼子。待唐尧风回头一看,被自己撂倒的这个鬼子原本正在攻打团长。

“因为团长比较高大,而我的个子还不到一米六。这无意中的帮忙,很快让团长脱离了险境,歪打正着救下了团长。”一边比划着手势,唐尧风越说越激动。这场战争速战速决,很快便取得了胜利。待回到营地,唐尧风由此立下战功。

1942年1月12日,日军退回汨罗江北岸,第9战区各追击部队跟踪追至汨罗江南岸,并以一部渡过汨罗江向长乐街以北进行超越追击。1月15日,日军退过新墙河,固守原阵地。到了1943年,长沙会战告一段落。在部队开往江西的过程中,唐尧风脱离了原来的部队,随后进入了焦达梯(焦达峰的弟弟,时任国民党湘潭地区专员)部队给其当少尉副官。后来由于种种缘故,唐尧风独自回到了浏阳。1949年5月,唐尧风随地方部队参加了起义。他拿出自己珍藏的一本红色壳子的小册子,上面写着:“起义人员证明书广字第59602号,唐尧风同志,原系国民党地方武装人员,于一九四九年五月在浏阳参加起义,特此证明。”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这是一本《起义人员证明书》,也许是翻阅次数较多,内芯的纸张已经开始松动、泛黄。

唐尧风将这本证明看得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他身份的证明,更是对这段沉重而光荣的历史的见证。

整理/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图/彭红霞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