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上》大结局的戏份在普迹镇何家湾千年古渡口拍摄。记者周红珍
浏阳日报讯(记者周红珍)11月9日,在普迹镇何家湾景区的千年古渡口,一艘披着彩带和红绸的轮船在河面上缓缓前行,摆放在两岸的鞭炮和烟花正等着燃放命令,这是电影《浏阳河上》拍摄的最后一个场景。
普迹镇何家湾是《浏阳河上》的取景地之一。10月19日,我国首部反映河长制工作的现实题材电影在大围山镇开机。20天来,剧组沿河而下,官渡镇、葛家镇、普迹镇等多个乡镇的美景被一一拍进这部电影。
随着焰火的燃放,电影也进入杀青,从前期筹备、开机到结束,主创团队不分昼夜坚守在拍摄一线。谈及拍摄影片的过程,导演赵楠说,由于影片时间设定在夏季和秋季,所以筹备期和拍摄期都很紧张,但在拍摄过程中,剧组依然会精雕细琢,为的就是做出精品。
“刚开始还以为浏阳河只有一个源头,但到了大围山镇,发现有大溪河和小溪河,我们现场改戏,两个地点都进行了拍摄。”赵楠介绍,看到白沙古镇和围山书院的美景以及其他有特色的景点,还特意搭景增加了戏份。
一路奔波,辗转浏阳多个乡镇,除了美景,浏阳人的热情也在影片和剧组工作人员的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一场群演都由当地的村民组成,大家都很热情,也很配合。”赵楠说,有些场景返场拍摄第二次,村民们还能叫出导演和演员的名字,这一切让她深受感动。
特写
浏阳“民间河长”走进电影
每辗转一个地方拍摄,群众演员也在随之变化。在人群中,记者发现负责治理浏阳河何家湾段的河长也在现场参演。
“我家就住在河边,今年是我当河长的第4年。”普迹镇书院新村村民陈树根说,每天早上6点就出门巡河,清理河道树枝、打扫两岸游道、做好绿化工作已成为他的生活日常。
6年前,在未建设美丽屋场和劝退养殖户前,何家湾段的浏阳河河水散发着异味,两岸是泥巴路,遇到下雨天,路面泥泞难走,村民都不想出门。
2015年,普迹镇实施退养政策,推进河长制,建设美丽屋场,如今的何家湾焕然一新,清澈的河水,整洁的柏油路,明亮的屋场,一应俱全的休闲娱乐设施,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民间河长,参与此次电影的拍摄,我感到很开心,能够通过电影让全国观众看到家乡的变化和美景,我也无比自豪。”刚刚结束拍摄的陈树根激动地说。
延伸阅读
治理浏阳河打出一套“组合拳”
“浏阳河金牌村出境断面水质已达二类标准!”在拍摄现场,剧中的“市委书记”向父老乡亲们宣告了这一好消息。实际上,电影中所说的“浏阳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早在去年6月30日就已实现。
近年来,浏阳坚持把浏阳河治理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在截污、治污、清污、斩污上打出一套“组合拳”,畜禽养殖场(户)退出了5468户、90.81万平方米,沿河1000米范围内实现了“清零”,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12座,提标改造10座,建设管网180多公里。在2019年11月,浏阳河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水利部第一批示范河湖建设名单的河流。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