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这三个脱贫路上的故事诠释“自强普迹”精神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11-10 10:47:02
微浏阳
—分享—

04版普迹-4.jpg

为了节省成本,李孟良每天都守在基地上,老板、技术人员、工人,三重身份一肩挑。

贫困户李孟良,凭借着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发展种植产业,自身脱贫的同时还带动了困难群众就业;贫困户张辉龙,一人带着孩子,如今孩子大了,生活好了,他主动提出退出低保,“想把政策帮扶让给更有需要的人”;贫困户陈水兵,被诊断为肝癌晚期时,立下遗嘱,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并叮嘱儿子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在脱贫路上,在普迹镇,心怀感恩、回报社会的案例不胜枚举。感恩、明理、自强、担当,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自强普迹”精神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永红

故事一

昔日贫困户,今夕“扶贫人”

发展种植业,带动8名困难人员就业

“前几天我和他聊了三个小时,他说他要用自己所学助力乡村振兴,带着大家一起致富,”谈起贫困户李孟良,普花村第一书记、市农业农村局驻普花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徐诚说,“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扶贫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11月9日,普迹镇普花村龙背组,暖阳下,李孟良正在他的扦插苗基地忙着给苗木浇水。这个32岁的青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材清瘦,头发已经有些花白,说话时声音很轻,脸上总带着笑意。

这30多年,李孟良是“苦”过来的:3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7岁时,母亲改嫁。自此,李孟良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后来,李家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之前,爷爷奶奶还可以靠打零工挣点生活费,后来年纪大了,家里就没有收入来源了。”李孟良说,他17岁就外出挣钱,“一人担起了一个家。”

李孟良是一个有远见、有梦想的青年,他说:“当时我就想着,哪怕苦点、累点,我也要找一份有前途的工作。”于是,他到长沙的一家影楼做学徒,“2015年初到影楼的时候,每个月工资只有1500元左右,除了给爷爷奶奶几百块钱生活费,每个月我还能攒几百块钱买书买摄影器材。”

因为好学、人又勤快,李孟良的摄影技术提升得很快,两三年间就从学徒成功升级为了一名摄影师,并先后在北京、大理等地的影楼工作,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工资也提升了不少,“在大理时,接了当地一家医院的摄影业务,还认识了当时在医院做护士的妻子,很幸运!”

今年年初的一场疫情“绊”住了李孟良继续外出务工的“脚”,但他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当时,徐诚书记来我家走访,他建议我与其闲着,还不如试试在家通过种植、养殖创业。”

之后,在徐诚和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李孟良申请到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并在当地成功流转了36亩土地种植苗木。

“徐书记是市农业农村局的,他不仅手把手教我种植技术,将各类相关的资源分享给我,还根据我的情况,和我一起对创业之路进行了规划:创业前期种植各类扦插苗,这样资金流转快,技术和资金储备足够后,再种植小盆景、小盆栽。”

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李孟良的扦插苗种植基地来势不错:“年纯收入预计在30万元左右。”

脱贫路上不忘感恩,现在的李孟良从贫困户转身变为了“扶贫人”,他的基地共聘请了8名工人,都是来自经济情况不好的家庭,“5月份基地正式开种,到7月份,2个月的时间就给工人们开出了3万多元工资。”

“等我赚到了第一桶金,我就要撸起袖子在家乡大干一番!”李孟良说,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建一座以小盆景、小盆栽为主题的植物庄园,“到时候,我要发挥我的摄影专长,通过拍摄视频宣传浏阳的农村文化,走网间经济的路线,为普迹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事二

残疾人主动提出退出低保

“把政策帮扶让给更需要的人”

04版普迹-3.jpg

坐在新家前,张辉龙(右一)说,等腰不痛了,他还是要继续开三轮卖水果。

最近,普迹镇普泰村碑上组的贫困户张辉龙不顾家人的劝阻,又走乡串镇做起了贩卖小水果的生意。

张辉龙因小儿麻痹症导致残疾,近年来又备受腰椎间盘突出的折磨。在武汉上班的儿子张星一直不放心他在家独居,多次表示要将他接过去照顾,但他拒绝了,他说:“孩子才大学毕业,生活压力大,我不想成为他的负担。”

在普泰村扶贫专干尹登明眼里,张辉龙一直“是一条有担当、高觉悟的汉子”。

十年前,张辉龙自己一个人种菜拉到集镇上卖,挣钱供儿子张星读书,一路虽走得艰辛,但他一直没有放弃。2017年7月,一场暴雨将张辉龙的土坯房冲垮了,普泰村支村两委上户查看灾情时,他正站在雨中瑟瑟发抖。基于他的情况,普泰村支村两委召开民主评议会讨论,将他家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还通过危房改造帮他重建了新家。

2018年年底,张辉龙拖着蹒跚的步子来到村部,他说:“我儿子7月份毕业就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能赚到钱了,我不想再吃低保了,想把政策帮扶让给更有需要的人。”

“当时,我真是又敬佩又感动!”尹登明说:“在这里,我看到了淳朴和担当!”

“在我最落魄的时候遇上了好政策和好人,我很感恩。”张辉龙说,“如今日子过得跟蒸包子一样‘蓬蓬起’了,在有能力回报社会之前,我想至少可以自食其力,不做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故事三

贫困户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在普迹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中,像李孟良、张辉龙这样感恩、明理、自强、担当的例子,普迹镇扶贫办工作人员黄海燕说了一个又一个,普迹镇新街村秋良组陈水兵也是其中一个。2014年,陈水兵因病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普迹镇党委政府、村上以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

今年6月份,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陈水兵特意制作了锦旗送给新街村支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连文平。

今年9月份,陈水兵病情恶化,被诊断为肝癌晚期。当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陈水兵把儿子、兄弟姐妹召集在一起,立下遗嘱,表示去世后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疗机构用于医学研究,并一再嘱咐儿子,要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要回报社会,多为社会作贡献。10月,陈水兵逝世,其家属遵照遗嘱,进行了遗体捐赠。

新闻延伸

以奋斗赢得幸福生活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贫困户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内心对党和政府的感谢,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让“自强普迹”精神一路光辉闪耀。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奋斗才能赢得未来。”普迹镇主要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普迹镇紧紧围绕“山水福地自强普迹”建设目标,攻坚克难,奋力奔跑,这种自强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普迹人的血脉和普迹的各项工作中。

据介绍,普迹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仅时刻鼓励贫困户自身要自立自强,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还带领贫困户用心去感受村容村貌的变化,从细处着手,帮助贫困户打开心扉,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