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镇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径,增强致富新动力
位于老桂新村的浏阳市凝馨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外墙上挂着清晰的发展平面规划图。记者喻彬彬
在大瑶镇老桂新村葫芦组最偏僻的山冲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哲孝带着患有脑瘫的大儿子住在这里。还未走近他的家门,便听到阵阵犬吠,还夹杂着声声鸡鸣。
为了给大儿子治疗,王哲孝一家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不少债务。2018年因肺部动手术,王哲孝不能再做重活,因此没有再外出打工。在镇村两级的帮助下,他选择在家发展养殖业。如今,通过养殖牲畜、家禽,王哲孝一家已实现脱贫。
近年来,大瑶镇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结合“五个一批”“一户一策”,分类施策找准脱贫路径,通过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教育扶志等方式,积极帮助贫困户脱贫,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喻彬彬
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贫困户积极返乡脱贫
10月底,老桂新村的村民们迎来红薯丰收。记者喻彬彬
“家在山冲里,我又做不了重活,家庭收入只能靠养殖。”王哲孝说,他妻子带着小儿子在金刚镇读书,大儿子每天的医疗费要100多元,家庭负担很重,因此他在养殖上投入了很多精力。2019年,在大瑶镇政府的帮助下,王哲孝从浏阳农商行办理了创业授信,扩大了养殖规模和范围。“我们刚开始只养了鸡,现在还养了牛、羊、猪、鸭、鹅等。”
如今王哲孝的房子周边,环绕牛棚、羊圈、猪圈、鸡窝、鸭舍……每年为他们一家带来数万元的收入。“带好大儿子,搞好养殖业,让一家人过上安稳的生活。”这是王哲孝目前最大的心愿。
在老桂新村,还有很多贫困户和王哲孝一样发展养殖产业或者种植产业。
位于老桂新村复兴小区戏台组的浏阳市凝馨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群的鸭鹅在小溪里嬉戏;黑山羊在山冲的草地上来回漫步;修缮一新的几个鱼塘错落有致……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2019年,老桂新村的扶贫项目——浏阳市凝馨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并运营,合作社占地160亩,包含水果基地、蔬菜基地、畜牧场、水塘等,共吸纳了60余户贫困户加入。
“我们村共有贫困人口278人,是全镇贫困人口最多的村。”老桂新村党总支书记彭泽流介绍,村上缺乏企业,加上贫困户分散、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实现产业全覆盖的最好方式就是借助自然山水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目前,老桂新村有土鸡土鸭养殖、水产养殖、蔬菜种植、果树种植等产业,村民一方面自己找销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出售农产品,在外地谋生计的30多户贫困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树立了信心,积极返乡,开启种植养殖产业,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抓住特色形成产业,打造品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大瑶镇端里村,位于这里的原杨花粮站因年久失修,渐渐成为一处“荒地”。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端里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党的带领下,村上将这块地方租赁下来,并将原来的粮站改造为酿酒厂,本月实现投产,预计年产白酒5万公斤。
王建党是长沙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治安管理分局副调研员,今年3月来到端里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既然来到端里村,就要实实在在为地方做事。”通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走遍了端里村的家家户户,摸清了每一户的家庭情况。
在入户走访时,王建党发现当地有酿酒的传统,而杨花白酒也颇具名气,但由于没有形成产业,缺乏品牌效应,酿的酒也就只能自斟。“只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建立起‘造血’机制。”说干就干,在王建党的带领下,端里村开始落实酒厂开办手续,并成立了浏阳市大瑶镇杨花酒业有限公司,着手打造“杨花白”品牌,“现在主要是对接周边市场,未来会向长株潭地区辐射,扩大品牌的效应。”
“扶贫的同时还要扶志。”在王建党看来,一方面要帮助贫困群众破除固有的旧观念,摆脱“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观念,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自立自强意识;一方面也要狠抓教育,提升孩子们的知识水平。通过争取扶贫资金和社会募集,王建党为大瑶端里完全小学募资100多万元,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升级硬件设施,并成立了扶贫教育基金,浓厚教学氛围。
近年来,大瑶镇按照脱贫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的目标要求,压实责任,抓实工作,确保帮扶责任“靶向定位”、源头治贫“精细滴灌”。大瑶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42户2351人,省定贫困村——端里村已于2017年底顺利实现脱贫摘帽,随着今年最后17户29人的脱贫,大瑶镇脱贫任务已全部完成。
脱贫故事
“自立自强,生活才有盼头”
见到张才华时,他正在工地上干活。“村上一户居民要拆房重建,我就来帮忙。”家住大瑶镇鑫和村荷花小区泉塘组的张才华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镇村两级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张才华一家已实现脱贫,在2018年他还被评为浏阳市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之“奋进之星”。
张才华一家六口,他是全家的主要劳动力,家庭的重担基本都压在他一人身上。2009年在上班过程中,张才华因意外导致烧伤,被鉴定为四级残疾;2017年又因一次事故留下了腿伤。
大瑶镇政府和鑫和村支村两委对张才华一家的情况高度重视,努力为他争取政策性救济。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张才华一家接收到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一连串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
虽然有政府的帮扶,但张才华并没有“等靠要”的想法。“现在主要是跑运输,已经跑七八年了。”张才华说,几年前,在大瑶镇政府的帮助下,他贷款买了辆农用车,在周边拉建筑材料、渣土等,以此赚点运输费,“没有运输的时候,只要有钱赚、不违法犯罪,能干的活我都去干。”
做事认真靠谱,是周边村民对张才华的评价。正因为此,张才华总能接到别人介绍的工作。村上搞农田改造时,包工头看到他工作卖力,又立马介绍他到镇上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上工作。
“政策好,但我们要自立自强,只有这样全家才能有盼头。”张才华说,未来他想要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工作,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