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健在最年轻的抗美援朝老战士何华向
对何华向来说,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他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记者彭红霞
“是讲抗美援朝的吗?哪里可以看到?我要去看看……”11月初,何华向从达浒老家来到城区的女儿家小住,得知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金刚川》正在热映,他很感兴趣。
今年83岁的何华向是登记在册的、健在的浏阳籍抗美援朝老战士中年纪最轻的。67年前,他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中国空军的一员。
短暂的抗美援朝作战经历及后期在部队的生活,极大提升了他的文化素质、淬炼了他的精神意志。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被他运用到此后的工作生活中,激励他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是军队这所大学改变了我的命运。”佩戴好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何华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时茂
养成坚持学习的习惯
刻苦钻研专业提升文化水平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6月,骄阳似火,政府干部到达浒发动青年积极参加抗美援朝。此时,正值中朝人民军队对“联合国军”发起进攻作战的时期,听说要去打仗,“我去!”当时未满16岁的何华向第一个站了出来,甚至都没想过要跟家里商量。
但母亲不知从哪听到了消息,急忙赶来阻止。“她说打仗很危险,不想让我去,但我已经下定了决心。”母亲拗不过他,只得泪眼婆娑地看着他被各村敲锣打鼓欢送新兵的队伍送走。
在醴陵集训后,新兵坐火车北上,直接开赴抗美援朝大后方沈阳。何华向被调至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先当了一段时间秘书,后被调入轰炸机部队空8师电气兵岗位。就这样,他成了中国空军的一员。
虽然读过几年书,有一点文化底子,但何华向在家时连电灯都没见过,更别谈要维护精密的飞机电气。
战机是苏制“伊尔-28”型喷气式轰炸机,一架飞机配备一个机组。“飞机上有飞行员、领航员、通信员,地勤人员有机械师、军械员、无线电员、电气员等,总共有11个人。”几十年过去,关于战机的人员配置何华向仍然记得。
“好在每天有一节文化课,不懂就向文化教员请教,还有前苏联的顾问手把手教开飞机、搞维修。大家一见面就用俄语说‘你好’,当然,接下来的交流就靠翻译了。”在巨大的压力下,何华向刻苦钻研,基础书籍《电工学》一个月内他看了3遍。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何华向培养了爱学习、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军队是一所大学,在这里,我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思想境界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何华向说,现在他还一直坚持着每天读书、看报、写日记,“目前日记已经写了80万字,争取写满100万字。”
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一个小扳手的失误铭记67年
何华向参军的时候,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尾声,后方士气高涨,但前线战事依然紧张,位于沈阳的后方军用机场夜夜灯火通明。
“那时一天吃4餐饭,如果晚上要备战,就加一餐,吃5餐饭。”何华向回忆,为了能快速响应随时出战的命令,飞行员都坐在飞机上等待命令,“作战命令一来,5分钟内必须起飞。”
而要保障战机能随时安全起飞,起飞前的检查必须万无一失。
“要按照顺序检查电压、电路、电气设备,非常严格,每个项目检查完后要签字验收。”由于飞机航程短,高峰期起降频繁,地勤组任务繁重。在这样的高压下,一个小扳手引发的失误令何华向至今仍感到遗憾。
“那是一个两寸长的小扳手,检查仪表用的。”何华向说,机组有个装工具的大箱子,里面一百多件工具整齐摆放。一次,他检查结束时,却意外发现有个扳手孔位是空的,扳手哪去了?何华向的心顿时提了起来。
“就怕扳手留在飞机里影响飞行。”按照管理制度,这架飞机不能起飞。可起飞命令随时可能下达,战友们追问:“小何你怎么搞的?”何华向紧张得汗如雨下。
怎么办?冷静下来后,他才想起,前一天检查完,他随手把小扳手放进口袋带回了宿舍,第二天换衣服却没取出来。确定了去向,首长立即安排汽车送他回宿舍,将扳手拿回来后,这架飞机才被允许进入备战状态。“前后耽误了半个小时,如果这时候要出战,那麻烦就大了。”
不过,鉴于他年龄小,平时表现优异,也未造成严重后果,首长破例没有处分他,让他在大会上作了自我检讨。但这件事让何华向明白,“飞机上的技术,差一丁点都不行。”紧迫的工作氛围、严谨的工作要求,也促使他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做任何事情,都要讲规矩,来不得半点差池。”
坚持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敢啃“硬骨头”,不怕克服不了困难
1953年7月27日,随着停战协定的签订,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宣布谈判结果后,部队欢天喜地,炊事班立即安排加餐,还举行了舞会。”结束了短暂的一个多月抗美援朝的经历,何华向随部队先后在吉林四平、杭州笕桥、安徽芜湖等地的军用机场驻防驻训,直至1958年转业。
回到家乡后,他教过书,当过校长,任过基层干部,后在林业系统退休。
“可以说,我在转业后的62年里,用抗美援朝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曲折,啃下了很多‘硬骨头’。”何华向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硬话:志愿军把美国人都打败了,这点困难算什么?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达浒境内一座大堤被冲毁,30多亩农田被泥沙淤积成了沙洲,许多年都没清理。转业后,根据工作安排,由何华向组织修复大堤的工作。
“通过前期发动,第一天来了300多人,第二天人就少了一大半。”他琢磨着,吃大锅饭大家都不愿出力,干脆把沙洲划分成块,分配到村组,这一举措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500多人在沙洲上干了两个月,顺利清了淤,修复了大堤。
“不怕‘硬骨头’,按照毛主席讲的,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嘛。”何华向说。1978年,担任官渡区武装部长的何华向按照指示带领民兵参与大栗坪水闸修建工程。但另一个班组承担的一个水下工程迟迟没有进展,按照这种进度,至少要耽误一个月。眼看着要耽误大伙回家过年,何华向站了出来,提出24小时不停机抽水、民兵三班倒作业、一天开4餐饭的特殊作战方针。
农历十二月底,天寒地冻,水下作业更是艰难。晚上,何华向带领班组就着探照灯推进水下工程砌护,白天拿着大喇叭在工地督促施工,短短6个日夜就拿下了原本需要一个月的工程。
工程取得了突破,嘉奖令送到了工地上,大伙喝了庆功酒后,欢欢喜喜回家过年。
“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何华向说,“70年前,帝国主义侵略者随便把枪口对准中国,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弱国打败列强的奇迹,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威信和地位大大提升。抗美援朝战争和70年来中国的发展都启示我们,只要坚持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