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圣宪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精神矍铄。刘珂摄
12月25日,在文家市镇沙溪村砍岭组的一栋普通民房前,记者见到了正在晒太阳的陈圣宪。虽然今年已经87岁,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不仅耳聪目明,思路也很清晰。70年前的硝烟战火,被他用平静的语气娓娓道来,依旧让人热血澎湃。
1951年参军,同年入朝,因为年纪小被分配到42军124师376团团部当卫生员——虽然没有端起枪走上战场,但一直坚守后方抢救伤员、护理病患……在谈及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对自己的意义时,陈圣宪的语气坚定而骄傲:“这是我一辈子的光荣!”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何正章
白天休息夜晚赶路,步行百里上前线
军帽、纪念章、“战利品”小勺子等一直都是陈圣宪的珍藏之物。刘珂摄
1933年,陈圣宪出生在文家市镇沙溪村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生活很苦,父亲在我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十二岁的时候母亲又过世了。”后来,兄弟分家,陈圣宪开始一个人生活。为了生存,他还曾经做了三年长工。1951年,不满18岁的陈圣宪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应征入伍。
很快,陈圣宪便随部队挥师北上,那时正值农历正月,天气还十分寒冷。“我们先到长沙,后来在岳阳休整,领了物资之后,直接坐火车前往东北,行程很紧凑。”陈圣宪回忆,当时他们坐的是货运火车,地板上铺着稻草,战士们就直接盖着被子睡在稻草上。一连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才到达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
从安东赶往朝鲜前线只能步行,也就是在行军过程中,陈圣宪第一次遇到了敌军的侦察机。“我们大多是新兵,看到敌人飞机飞那么低,都有点慌。带兵的人让我们趴下,我急忙躲在一个水坑里,裤子都被打湿了。”说起那时的情景,陈圣宪记忆犹新。
为了躲避敌人的飞机,在赶往朝鲜的途中,战士们都是白天睡觉,晚上行军。“由老兵在前面带路,也不准点火把,都是摸黑前进,一晚上要走二三十里。”陈圣宪说,“赶路很辛苦,有一次部队短暂休息后重新出发,走了一阵才发现后面的人没跟过来,折回去一看,原来他们是休息的时候睡着了。”
这样一连走了好几个夜晚,赶了100多里路后,他们终于到达位于平壤附近的42军124师376团团部所在地。
战争惨烈,每天给伤员敷药、包扎、缝合
抵达团部后,几百名新兵被分配到各部队,补充前期的战斗减员。“跟我一起参军的有一对王姓叔侄,都是二十多岁,也是文家市人,他们都被分配到前线了。”陈圣宪说,他的年纪当时在全团差不多是最小的,因此被留在团部当卫生员,负责抢救伤员。
打仗的时候,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团部,陈圣宪就给他们包扎,进行止血等处理。“最久的时候打了一整晚没停。”陈圣宪说,战斗时能听见敌人的炮弹从头上掠过,咻咻作响,“团部就设在防空洞里,炮弹离我最近的一次只有100米左右,炸出的弹坑有一人深。”
战场惨烈,伤亡是常有的事。“去了20天不到,那两个姓王的同乡都受了伤,刚下战场的时候还有气,被抬到团部时人就没了。”陈圣宪说,每天给伤员敷药、包扎、缝合,他已然记不清到底救治了多少伤员,“后来这两位同乡追认烈士,我还去给他们作了证明。”
在战场上度过半年多后,考虑到陈圣宪年纪较小,首长安排他回国到辽宁的海城卫校学习。
“在那里学拼音、学认字,会认字了再深入学医,包括打针、抢救等知识。”陈圣宪说,此后他一直在卫校学习,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签订停战协定,他才随部队回到武汉。
至今保留着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
1953年,陈圣宪随部队来到广州,在一次台风天抢救伤员的时候英勇负伤,被评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后于1956年转业回浏阳,担任基层干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退休。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对如今的陈圣宪来说,当年的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他仍能脱口唱出来,“当时在部队还学唱了很多军歌,其他的记不清了,但这首不会忘。”
除了军歌,陈圣宪一直珍藏的一些物品也承载着他关于战场上的回忆:军帽,军衣,2枚慰问团赠送的勋章……其中一把小勺子吸引了记者的视线——尽管已经过去70年,但勺子依然散发着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这是一件战利品。”说起勺子的来历,陈圣宪笑着告诉记者,当年在前线的时候,美军用飞机空投物资,误投到了我军阵地上,“这个勺子就是美军空投的牛肉罐头上附带的,因为小巧方便,我就留了下来。”70载时光荏苒,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如今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而当年的热血少年也已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作为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陈圣宪永远为自己能参与这场伟大的正义之战感到自豪:“我们是‘最可爱的人’,参加这场战争也是我一辈子的光荣!”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