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发肉,寓意吉祥,不仅是人们记忆中的年味,更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深深思念的家乡味。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张迪
过了小年,镇头镇柏树村李仲林家总是茶油飘香,中间还夹杂着面香、肉香,闻起来就让人忍不住流口水。走进门,“滋咧滋咧”的声音传来,这家人正忙着炸发肉呢。

发肉是镇头各户人家过年必备的一道菜。它其貌不扬,在一桌子美味佳肴中并不起眼,可它的温软、酥香,带着一种岁月沉淀的味道,是别的菜肴无法替代的。

今年70岁的李仲林,是做发肉的老师傅了。“还别说,20岁不到就开始当学徒学厨艺,这发肉我都做了50年了!”李仲林说,“从我小时候有味觉感知起,它就一直是我们家团圆饭桌上的一道菜。”

说起做发肉的步骤,李仲林打开了话匣子,“我是用糯米和面粉做主料,按三七的比例来;料得提前一天备好、调匀并发酵。”一边介绍,他一边忙了起来,先将15斤糯米煮成粥状,取出捣成糊后,趁热加入面粉搅拌,总共用了50斤左右的面粉。为了让发肉有更好的口感,他向主料中加入了几十个鸡蛋,再拌入细细剁成粉末的油渣、雪枣(也叫麻枣,用芋头为主料油炸加工而成)和桂花糖、白砂糖等。

“和面时要使出力道来,顺着一个方向,途中慢慢加水。因为要发酵,可以适当加一点发酵粉。”李仲林说,主料内部结构多孔洞,发肉的口感才会更细腻、柔软。

第二天一大早,一大盆面糊已经发酵到原来的两倍大了。李仲林将火点燃,灶火腾腾旺,茶油滚滚烫。他的儿子李红棵在一边打下手,用铁勺舀些许料,荡平,沿锅边滑入锅中。耳闻目染,李红棵早已经掌握了这项手艺,每当年关临近,在外打工的他回家后就会帮父亲炸发肉。
“滋咧,滋咧……”不一会儿,面团开始由白转至金黄,李仲林稍稍翻动后,就眼疾手快地将其捞出锅。炸过的面团大过拳头,内里未熟透,沥油后还需进蒸锅蒸20分钟。
邻居们早早打听好了日子,都知道李仲林这天会炸发肉,掐摸着时间,陆陆续续到了他家。你一斤、我一斤,买一袋还带着余温的发肉回去,年夜饭的一道经典菜就准备好了。只需将发肉切片,撒点白糖,用茶油一蒸,就是一碗好菜。
“我们镇头有种老派宴席叫‘海参席’,其中一道经典菜就是发肉饺子蛋,所以在以前,发肉不仅是团年饭桌上的菜,一些宴席也会用到。”李仲林说,小时候物资匮乏,发肉可是让大家垂涎欲滴的食物,“我做厨师后,家里的孩子时常能吃到发肉,别提有多开心了。”
时间流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肉饺子蛋这道菜也不再是乡间宴席的“常客”,但是年夜饭桌上,这道寓意吉祥的发肉还是少不了。这一碗熟悉的发肉,是每个镇头人记忆中的年味,也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深深思念的家乡味。
烹饪方式一:发肉切片,再在上面撒点糖,上锅蒸15分钟即可食用。
烹饪方式二:用刀将发肉切片,放入锅中加佐料和水,无需繁琐工序,翻炒3分钟便可出锅。
互动区
小时候眼巴巴守在锅边等待发肉出锅,相信是很多浏阳人的共同记忆。一个个圆滚滚的“小胖子”,在油锅里翻滚嬉戏,不一会,再用筷子把炸至金黄色的发肉夹出来,放在碗里沥油。每当这个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就往嘴里塞,那种热乎乎的酥、香、脆,让人回味无穷。关于发肉,你有什么样的美食故事?关于年味,你有什么样的独家记忆?扫码关注“好恰浏阳”微信公众号,欢迎你来留言分享。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微浏阳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