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围山镇东门村,雨后的桃树林里,一种属于春天的鲜味——艾草正在生长。牧夕摄
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高雨
一夜春雨过后,天放晴了,整个大围山笼罩在一片雾气中。
“春分了,又忙起来了。”大围山镇北麓园村,37岁的涂马江已经种了16年地,能敏锐感知气候的细微变化。眼前的两块水田,面积达20亩,翻耕早已结束,田里蓄满了水,一阵春风拂来,泥土气息扑鼻。“1100斤早稻种子已经进入催芽阶段,一个星期后就会出苗,然后用抛秧的方式‘种进’400亩田中。”涂马江说。
雨后的田埂很软,踩上去,留下一排脚印,就像给土地刻上了印章。16年来,一切都没有改变:涂马江始终与这片田地密切相连,严格依照节气变化播种、育苗、插秧,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文明;近年来,一切又都发生了改变:涂马江陆续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无人机等农机设备,还当上了大围山供销农化服务队队长,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民”。
几只鸭子“嘎嘎嘎”跳进水田,激起一圈圈涟漪,眼前画面如此生动。当父辈们渐渐离开稻田,并鼓励下一辈走出农村时,却没想到涂马江这样的“新农人”用一种新的方式回归乡村,“种田也是一个好职业,也能创造美好生活。”
围山味道
桃花树下,端出一盘“青团”

艾叶粑粑油绿如玉、细腻软糯,咬一口,春天在味蕾上绽放。牧夕摄
3月16日,大围山镇东门村,盛放的桃花树下,有一种春天的鲜味,正在快速生长。
早上7点,雨后的阳光轻轻覆盖整片桃树林。有风吹过,下起了一片“桃花雨”,静听,还有山泉汩汩流淌的声音。带上一个竹盘,48岁的鲁京莲朝桃树林走去,她要找的正是这一种鲜味:艾草。
“如丝细雨洗桃花,梦里流香煮艾粑。”每年春分时节,艾草抽出第一波新叶,鲜嫩无比。将艾叶做成时令小吃,不仅鲜嫩味美,还有增进食欲、健脾消食的功效;既能满足对美食的渴望,又滋养身体,可谓一举两得。
一夜春雨,艾草上铺了一层桃花,红绿相间,画面很美。只需用手轻轻一掐,带着露水的艾草就到了鲁京莲的手心,不一会功夫,竹盘就装满了。
转身回家,鲁京莲除了要做传统的艾叶粑粑,还要制作一种全新的味道——青团。“以前只做传统的味道,今年发现‘青团’很流行,我也就学着来做,结果蛮走俏。”鲁京莲说。
“捣青草为汁,和粉做团,色如碧玉。”说的正是青团。相比传统的艾叶粑粑,青团有着丰富的“内心”:豆沙馅、蛋黄馅、盐菜馅……当油绿如玉、糯韧绵软、艾香扑鼻的“外皮”与口味多样的“内心”相遇,一口下去,风味十足。
窗外桃花翻飞,窗内水汽蒸腾,鲁京莲开始制作青团。制作“外皮”的工艺没有改变:洗净艾叶,加水上灶煮烂,沥干水,加入糯米粉搓揉至表面光滑;制作“内心”的原材料则丰富多样,除了甜口的豆沙馅,还有咸口的蛋黄馅、盐菜馅等。
一切准备就绪,鲁京莲开始蒸青团。灶膛里,桃树木烧得正旺,用箬叶托起青团,进蒸笼,大火蒸透。锅盖起,一股清香扑鼻,轻轻一咬,艾香扑鼻、豆沙丝滑,这就是春天的味道。
“青团黄棕争相买,挖出荷包尽白钱。”说的正是青团的人气。“我们把鲁京莲制作的青团、艾叶粑粑放在线上商城里卖,反响很好。”围山公社店长陈芳说,一个星期就卖出了4000多个。
围山风景
这座红色古宅就是我们的“家”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分将至,大围山镇万亩桃花相继绽放,娇艳欲滴的桃花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赏花。黄绍红摄
春分时节,大围山镇楚东村,桃花盛放处,跳石桥上,游客如梭。
抬眼往北望去,桃园深处,有一栋红色建筑,依山傍水,古朴庄严——这便是著名的锦绶堂,湖南红色革命的摇篮、全国第一个省级红色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3月17日,正处于封闭施工期间的锦绶堂内,文物修复专家们正在紧张忙碌着。“这座古宅内,有着丰富的彩绘、壁画和堆塑,艺术水平都非常高。”现场负责修复的工程师黄庆喜表示,由于年代久远,出现了一些破损情况,所以自3月10日起,锦绶堂正式启动彩绘文物修复和展示利用工程项目,“计划用几个月的时间,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让这座古宅焕新颜。”
这座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古宅是典型的清末庄园建筑,是目前浏阳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传统民居,也是革命时期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的驻地:1930年—1931年,省苏维埃政府两次进驻锦绶堂办公,驻扎时间长达9个多月。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赋予了这座百年老宅非凡的意义。
这座红色建筑早已深深融入到楚东村村民的生活当中,不仅是记忆中的“家”,还是新生活的“支柱”。“我的启蒙地就是锦绶堂,当时我们的教室就在正门大厅里,一共有3间教室、5个年级,3个老师带我们学习了3年。”今年58岁的陈昌宜回忆道,“第一课学的就是发生在这座宅子里的红色革命故事。”
历史还在回响,红色依旧鲜明。当下,锦绶堂已成为楚东村红色旅游的招牌,去年共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这座红色的“精神家园”也激励着大围山人接续奋斗,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