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辉起点文家市 红色热土开新局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3-19 10:56:10
微浏阳
—分享—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浏阳市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1.6万余件,其中革命遗址有250处。为助推党史学习教育,即日起,本报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之寻访浏阳革命遗址系列报道,探访革命遗址,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讲述奋斗故事,开启发展新篇。

06、07版通版-6.jpg

秋收广场上,“光辉起点”大型雕塑熠熠生辉,芳草新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

1927年9月9日发生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中国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又一次开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实践。同年9月19日,工农革命军三路部队会师文家市,作出关键抉择,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因此,文家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的“光辉起点”。

3月16日,雨后初晴,秋收广场上“光辉起点”大型雕塑更加显得熠熠生辉。本报记者再次踏上文家市镇这片红色热土,寻访革命遗址上的光辉印记,了解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解读文家市在乡村振兴、湘赣合作中的新作为、新蓝图。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龙章平刘志光欧阳稳江陈郁琳张迪

故地寻访

青年毛泽东来文家市游学考察

住在铁炉冲,喜欢打拳游泳爬山

1917年冬,正在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现为湖南第一师范)就读的毛泽东,为了解浏阳的社会民情和地理环境,利用寒假时间来浏阳游学考察。

毛泽东首次来浏,住在同学陈绍休家

“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来文家市,就住在我们家。”3月16日,56岁的陈典惜带着记者沿着湿润的小路,走进文家市镇湘龙村的陈家老屋。

这座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宅子,是陈氏家族的老屋,曾被国民党反动派焚毁。后来陈氏后人根据老屋原貌进行了重建,去年刚完成修缮,黝黑的木门、木格窗户还是记录了岁月的沧桑。

陈典惜翻开《陈氏家谱》,泛黄的线装本上记载,他的曾祖父陈昌燮出生于清咸丰元年(1851),是“清朝学生”,家境较殷实,曾在铁炉冲架炉炼铁,“从附近山上挖了矿石,炼成半成品再拿去卖。”

陈昌燮十分重视教育,育有七子,三子陈绍休,就读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后留学法国;四子陈绍常,长沙府中学堂(现湖南长郡中学)毕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六子陈绍帙,湖南公立第一师范毕业……

陈绍休,字赞周,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比毛泽东大两岁,是毛泽东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也是新民学会的首批成员。

青年毛泽东一直在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拯救中国的方法。而且,在毛泽东看来,这种寻找不能只停留在校园书本,更要深入社会民间。这个观念在他后来给友人周世钊的信中可见一斑,“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离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在1917年寒假,毛泽东以关注家国天下的崇高担当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在陈绍休等人陪同来到浏阳,开展长达20余天的社会调查活动。一行人从长沙步行出发,经永安,过江背,歇跃龙,入县城,奔文家市,最后住在铁炉冲陈绍休家。

毛泽东很随和,经常和当地群众聊天

据《浏阳市革命斗争史》(1921—1949)记载:毛泽东、陈绍休走村串户,与当地群众谈心,还专程到文家市游览,了解沙溪河两岸山岭、村落名称、道路通向、河流水量等。离开陈绍休家之前,毛泽东还特地在陈家老屋旁边移栽了两棵板栗树留作纪念。

陈典惜听爷爷陈绍幕(注:陈昌燮的五子,陈绍休的弟弟)讲过,当时村里来了“几个大学生”,还是有点新奇的。不过,毛泽东同志很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和当地农民群众都能交谈聊天,还会帮着陈家干农活。

“那时候,毛主席喜欢打拳,每天大清早起来就会在坪里打一阵拳,晚上睡觉前还会打一阵。”陈典惜说,“爷爷还说过,毛主席还特别喜欢游泳。”90多年前,沙溪河湘龙村段修了一座水坝,坝上水比较深。尽管是冬天,毛泽东、陈绍休等几个年轻人还时不时去游泳。

“不光游泳,还要比赛。一只手托举着衣服,一只手划水,看谁在衣服不湿的情况下先游到对岸。”陈典惜比划着手势说。

但更多的时候,毛泽东都在走访、了解劳苦人民的生活。看到人家制作鞭炮,他会帮着插引线;在走访调查时,他还下过一次挖煤的煤窑。面对穷苦没有盼头的生活,当地很多老百姓都“认命了”。但是毛泽东和他们说,农民辛苦种田却吃不饱饭,工人日夜辛劳却收入微薄,都是因为剥削,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在一次次的真心交谈中,毛泽东传递着新思想、新观念。

爬遍附近高山,为“文家市大捷”埋下伏笔

毛泽东还喜欢爬山,对地理、人文很感兴趣。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工作了30多年的马海鹰说,毛泽东在文家市游学期间,考察了两所学校、五座寺庙,登上了六龙山、高升岭、天子冈、铁岩关等周边高山,为后来在文家市作战打下了伏笔。

那年正月,陈绍休的母亲过生日,大家打趣让“大学生”写一副对联。毛泽东略一思索,提笔挥毫,写下“鹏程万里,寿高百年”。

“毛主席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保存下来。”陈典惜不无惋惜地说。“可别说保存大门上的对联了,老屋都被烧了。”陈典惜的妻子在一旁搭话。因为陈家和毛泽东的关系,许多陈氏子弟走上革命道路,多人牺牲。

1930年7月,湖南军阀何键所属的戴斗垣部扫荡铁炉冲,打翻陈家炼铁炉,一把火把陈家大屋烧了。“30多间房子,只剩下残垣断壁。”陈典惜说,幸亏有村民通风报信,陈氏族人躲进山中才逃过一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英雄的文家市人民,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一方面想方设法保护革命者及其家属,一方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酝酿反抗。1930年8月,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文家市。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为支援红三军团,巩固和发展湘鄂赣根据地,8月1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从江西安义、奉新出发,进抵距文家市仅20公里的万载县黄茅镇。浏阳县委即派苏维埃浏八区(文家市区)区委书记钟世华速往黄茅镇,拜会毛泽东、朱德,向他们汇报情况,恳求红军攻打文家市。

8月20日拂晓,红一军团向文家市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敌旅长戴斗垣被击毙。此役共计毙、伤、俘敌军数千人,缴获机枪30挺、步枪4000多支、子弹20余万发,是红一军团成立以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史称“文家市大捷”。

文家市多山多岔路,地形较为复杂。当地人都说,红军战士能够“对症下药”,迅速击溃敌人,和毛泽东对文家市地形熟悉有很大关系,“毛泽东第一次来文家市游学时,就爬遍了文家市境内的高山,对很多情况了如指掌。”1918年1月,寒假即将结束,毛泽东离开铁炉冲,在陈绍休的陪同下来到荆坪的同学张辉周家。离开之前,毛泽东、陈绍休从对面山上挖来两棵板栗树苗,种在陈氏老屋右侧的山坡上。“前人栽树,后人吃果”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吃水不忘挖井人,陈家也没有忘记栽树人。上世纪五十年代,陈绍休的侄子陈闻玄和铁炉冲的社员给毛泽东主席寄了5斤板栗。毛泽东收到后很高兴,并嘱咐工作人员写了回信。而今,这些回信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

文物故事

169岁的“镇馆之宝”

经三代人之手,参加过五次战斗

06、07版通版-7.jpg

长龙铁炮参加过五次战斗,是当年秋收起义部队英勇杀敌的重要见证物,系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除了保存毛泽东主席给文家市人民的回信,还展览了很多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物。

尽管三月的天气忽晴忽雨,可是来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参观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展厅里,讲解员的声音抑扬顿挫,一下便将人带到了1927年的时光之中。

169岁的长龙铁炮成为“镇馆之宝”

“如果不仔细看、不听讲解,这件‘镇馆之宝’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纪念馆二楼大厅,讲解员郭倩倩特意将游客们引导到一个陈列柜前,指着其中一件“铁家伙”介绍:这便是国家一级文物长龙铁炮,同时也是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之所以如此珍贵,一是因为它曾跟随主人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攻打白沙一役,二是因为它曾经跟随祖孙三代参加过五次战斗。

“有谁能说一说,这件‘铁家伙’的特点?”“铁褐色,有一米余长,底座的位置貌似还有一个小孔。”“答对了,那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缓缓走到展厅的中间位置,一件长长的铁器展品静静地躺在陈列柜中,仿佛叙说着自己那不平凡的“身世”。听说眼前的这件“铁家伙”被称为“镇馆之宝”,游客们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来了。

“别看它这样不起眼,可它已经有169岁高龄了。”随着讲解员的解说,众人开始对这件“镇馆之宝”有了更多的了解——长龙铁炮全长为147.2厘米,底径最高处为7.5厘米,口径为1.9厘米,底径最细处为5.15厘米,总重量为8650克。其通体为铁褐色,底边为正八边形,在距底边两厘米的地方有一个引线孔,是用来插入点燃炸药的引线。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原本的木托部分已全部损毁,只有铁质部分保存下来了。

这件长龙铁炮的主人最先是白沙乡(今属大围山镇)农民廖国仁。当时,白沙乡是湘赣边繁华商业区,素有“小南京”之称。正是由于经济发达、商铺林立,这里也常常遭受土匪哄抢掠夺。当时,为了抵御抢劫掠夺的土匪恶霸,当地商人纷纷打造防御武器,以免自己的商铺和财产受损失。1852年制作的长龙铁炮,便是其中之一。

1967年,浏阳为筹建秋收起义纪念馆,广泛征集与秋收起义有关的革命文物,廖国仁的孙子廖才福带着自己的儿子,在山上重新找回了这杆锈迹斑斑的长龙铁炮,并交给了县档案馆专家潘海龙的手中。最终,这件文物被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所收藏。作为“镇馆之宝”,它的历史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它见证了中国农民阶级敢于向腐朽剥削势力反抗的革命精神,更是因其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

历经祖孙三代之手,共参加过五次战斗

“刚刚我们知道这件长龙铁炮诞生于1852年,可别小看了这样一个‘铁家伙’,它经历过的人和事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或许是因为“镇馆之宝”的加持,游客们饶有兴趣地表示想快点听到它的故事。为此,在描述完长龙铁炮的外形和制作初衷后,讲解员的话题很自然地转移到它的“辉煌经历”上来了。

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爆发,太平军随即向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长江下游的富庶省份发动了征伐。因战势不利,被围困于广西的太平军开始向湖南袭击,而东乡则有周国虞的“征义堂”。扛着这杆铁炮,廖国仁参加了起义军的活动。因此,这是长龙铁炮第一次参加战斗。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等到湖南联络会党和矿工,相约江西萍乡和湖南浏阳、醴陵三处同时起义。当年12月萍浏醴起义爆发,队伍发展到三万余人,推举会党首领龚春台为起义军都督。此时,廖国仁的儿子廖忠行携带着此炮参加了起义。因为这杆长龙铁炮的威力之猛,加上主人得心应手的使用,廖忠行很快成为起义部队中赫赫有名的“大炮王”。

长龙铁炮第三次参与战斗,便是如雷贯耳的秋收起义。1927年9月11日,当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攻打白沙时,作为农民自卫军的廖才福带着儿子将藏在白沙河里的长龙铁炮挖了出来并参加了战斗。由于长龙铁炮尺寸大、杀伤力强,在部队进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震慑了敌人并压制住了敌人的火力。

东门失利后,廖才福又将不方便携带的长龙铁炮藏匿到了白沙河中,而自己则跟随着秋收起义部队转战文家市、莲花、永新等地,最终上了井冈山。后来,在战斗中受伤的廖才福回到了浏阳白沙乡,从事地下革命斗争。

长龙铁炮第四次、第五次参加的战斗分别是1930年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攻打长沙时及其后来抵抗陈光中的部队。攻打长沙时,廖才福携带此炮打死、打伤大量敌人,立下战功。而抵抗陈光中的部队,由于敌军过于强大,廖才福只能跟随农民赤卫军紧急撤离,最终只好将此炮丢弃在白沙棉花托山腰上的灌木丛中。至此,这杆长龙铁炮已经见证了五次赫赫有名的战斗,可谓是战绩累累。

“从1852年到1930年,这杆经过了数次战斗的长龙铁炮虽然默默无语,但它身上凝聚与见证的,却是中国农民阶级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专家马海鹰表示,长龙铁炮更是当年秋收起义部队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重要见证物,是革命部队不屈不挠的精神见证,因此它被纪念馆尊为“镇馆之宝”,可谓实至名归。

乡村实践

绿色生态打底,红色文化铸魂

红色文旅小镇按下“快进键”

08版奋斗-2.jpg

放眼望去,屋舍俨然,柳树新绿,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呈现在眼前。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站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重读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长龙铁炮那威震四方的炮声。

94年前,工农革命军鲜艳的旗帜在这个边陲小镇升起,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星火,拉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序幕;而今,薪火还在传递,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青山绿水,行走其间,处处皆能感受到“红绿”融合带来的新变化。

踏着滚滚向前、奔流不息的时代浪潮,红色文旅小镇的发展目标愈发清晰。“今年,文家市将抢抓建党百年和湘赣合作的机遇,建设好红色文旅特色小镇,做好红色教育、红色研学、红色文创三篇文章。”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党组书记、文家市镇党委书记谢波表示。

红色教育开新篇

08版奋斗-3.jpg

作为文家市镇特色景点的鲜花基地,鲜花畅销长沙、宜春、萍乡等湘赣地区。

3月的文家市,暖风拂面春意正浓,巨大红旗雕塑在秋收广场上“迎风飘扬”。

雕塑上“光辉起点”四个字熠熠闪光,道出了文家市的红色基因——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1500余人在此会师,并作出转兵前往井冈山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探索革命道路的战略性转变。

赓续红色基因,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依托省级党性教育基地平台,深挖红色资源,精心打造了“12345”干教培训体系,创新开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

自然而然,秋收起义党性教育基地,成为了各级党员干部加强自身政治修养、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的红色阵地:在互动教学《文家市的抉择》中,他们戴上红军帽、穿上红军服,来到复原后的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旧址教室里,通过角色扮演,重温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伟大抉择过程;在情景教学《小石头砸烂大水缸》里,党员干部走进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操坪,模拟毛泽东发表动员讲话情景,从讲话中汲取力量。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副馆长邓勍介绍:“自2020年10月正式运行以来,党性教育基地已承接省内外培训班30多期,培训千余人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正在开展意义深远的党史学习教育。文家市镇也抢抓机遇,依托秋收起义党性教育基地,打造“升级版”的秋收起义干部学院。

翻开规划蓝图,一所以红色教育培训为主题,集教学、培训、研究、会议等于一体的高品质干部学院跃然纸上。据悉,秋收起义干部学院总面积约为300亩,分为已建成的教学培训区、红色拓展区、农耕文化区,待建设的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的军事体验区等五个功能区。

“当前,综合服务区一期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在谢波看来,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秋收起义干部学院将推动文家市红色文旅再上台阶,“我们将多维度拓展学院的辐射面,实现红色教育在馆内、军事锻炼在营地、劳动实践在田间,让学院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强大引擎。”

红色研学入佳境

文家市推动“红绿”融合发展的实践,把越来越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绿色动能”,正在建设中的湘赣边乡村研学实践基地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走进位于文家市镇沙溪村的浏阳市科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鲜花基地里,各色艳丽的非洲菊在大棚里迎光舒展,汇聚成醉人的花海。

每天上午7点,40余名花农在晨光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穿梭在花田里,采摘新鲜娇嫩的花朵,又忙着挑选、打包、装载。很快,一捆捆包装好的鲜切花搭乘专车,被运往长沙、宜春、萍乡等地。

基地不仅对外销售鲜花,因临近沙溪屋场,还一年四季对游客开放。游人们在老墙古巷中追寻百年村落的记忆,在红色步道上悠然行走,看青山绿水,听流水潺潺,更能带回一捧鲜花留作纪念,鲜花基地成了文家市镇特色景点之一。

不止于此,被纳入湘赣边乡村研学实践基地的特色项目后,鲜花基地还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这个依托于大江屋场和沙溪屋场的湘赣边乡村研学实践基地,由专业公司与村集体合资开发,将联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及周边特色项目,打造党建研学体验板块、屋场文化体验板块和纯游玩式体验板块,配套初心馆、好人馆等一系列红色体验项目。

“我们整合了屋场40余户农户的房屋资源,以吃住在农家的模式为景区游客提供食宿配套。”站在南川河边,背靠外墙焕然一新的民宿,湘赣边乡村研学实践基地项目负责人程卫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已经与长株潭地区的部分学校达成合作,预计每年有3万名中小学生来文家市研学拓展,农户按照统一标准提供三餐和住宿。”

程卫介绍,目前,湘赣边乡村研学实践基地已完成60%的建设任务,后续还将进行装修、人员培训,预计在5月20日全面完工。

为了给基地提供更为丰富的研学体验,浏阳市科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峻湖也在积极筹备中,“准备在智能大棚里,种上十余种特色玫瑰。

红色文创强赋能

以“红”引人,以“绿”留人,文家市镇还用创意赋能,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长。

星火燎原鼠标垫、光辉起点笔筒、小兵胸针……在秋收广场西南角,“文家市的秋收”文创商店里,各式商品琳琅满目,它们巧妙地融合秋收文化,以实物为载体呈现红色历史故事,同时也兼具了创意性和实用性。

这些红色文创产品,由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联合企业打造,包括“红旗如画”“工农小兵”“百姓粮、红军餐”等3大类8个类别136种文创产品,任选其一,都是满满的文家市记忆。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百姓粮、红军餐”系列文创产品,极具地方特色,包括了文家市村的油饼、大成村的红薯粉、五神村的萝卜条等来自文家市10个村庄的农副产品。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三路部队会师文家市,在此开仓放粮、惩治土豪劣绅,深受百姓拥护。离开文家市时,百姓们担心战士粮食不够,使用大米、花生、黄豆、芝麻等制成的炒货,用红薯、豆角、辣椒制成素食菜,以及方便保存的油饼、茴饼,用夏布包好塞进了战士们的背囊里。

故事延续至今,“百姓粮、红军餐”不仅蕴含着红色记忆,还多了一层意义——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帮助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

大成村的红薯粉丝、粉皮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眼下正是春耕农忙时节,受雇于浏阳市林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村民们正忙着育苗、翻耕,为5月份红薯栽种进行准备工作。

“去年我们直接帮扶了35户村民,今年计划带动本村及周边的200户村民,我们提供种苗、技术和肥料,统一收购红薯。”浏阳市林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股东之一孙达明介绍,公司也要扩大规模,将周边的荒地都利用起来,加上带动文家市其他村的种植,总面积达到1000亩。

孙达明的信心源来红色文旅加持,去年开始,他们与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合作,推出了红薯粉丝、红薯皮、红薯糕等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卖到后面,红薯糕都断货了,在文创商店就销售了20万元。”孙达明高兴地表示,以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为平台,当地优质农产品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也获得了更多认可。

走出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只见红旗招展,桃花吐艳,芳草新绿。忽而,一阵轻风迎面扑来,满是春天的味道。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