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夏日,炉边,打铁匠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8-05 10:33:41
微浏阳
—分享—

追梦人:李德友,56岁,浏阳高坪人,打铁匠。

追梦感言:打铁虽苦,但是付出一分心力就得到了一分回报;种田种树也苦,但是每流下一滴汗水,都让粮食和水果更加甘甜;拉扯一大家子也苦,但是兄弟团结、妯娌和睦最是美。

06、07版民生会客-1.jpg

8月2日上午8点多,关口街道占佳社区,宁静的街头突然传来一阵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街坊们都知道,这是李德友在抡捶打铁了。

随着时代发展,小作坊式的打铁铺已逐渐被流水线工厂所取代,很多打铁匠不得不关炉歇业,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技艺正在慢慢消逝。占佳社区如今还有人打铁?可别说,今年56岁的李德友从16岁就开始学打铁,一直没有放下这门行当,40年来守着老手艺,挥汗如雨。

循着声音走近,夏日的阳光将房檐投影在地上,黑白分明,室外酷热难当,跨进打铁铺门槛,一阵热浪扑面而来,原来室内更热!果然,和“叮叮当、叮叮当”一同归来的记忆,还有打铁铺内火一样的氛围。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打铁生花

四十年老手艺新时代焕新生

李德友是高坪镇人,2003年到占佳社区上街组来打铁,开了一家“李记铁业加工店”,熟客们都习惯叫他老李。走进李德友的打铁铺,只见房子内摆满了各种工具,墙边有个火炉,大火正旺。李德友正戴着帽子,穿着工作服,守在火炉旁。

06、07版民生会客-3.jpg

夏日的炙烤加上火炉的“热情”,李德友已是满头大汗。顾不上擦汗,他赶紧从火炉中夹出一块通红的铁放在砧子上,再放一块钢条,抡起锤子就打——他正在为客户做一把镰刀。此时铁块受热软化,锻打可以使其定形。不过定形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个反复的过程,李德友必须一次次烧料、锻打,才能将手中的铁块敲打出镰刀的厚度,再利用剪刀剪出一条弧形来,这块铁板才终于有了镰刀的形状。

“我现在只打出了半成品,要做出一把锋利的镰刀,还需要经历淬火、回火、泽油等工序。”李德友说,老手艺费时费力,就算他一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打,也只能打20把左右,但他做出的东西对得起自己的招牌。说完李德友又转身回到火炉旁,鼓风、烧火,不停地忙碌着。昏暗的室内,随着李德友的动作,一时火星四溅,如烟花绽放,一时铁板鲜红,如流淌的熔浆,配合着铁器敲击的声响,极具震撼之美。

06、07版民生会客-4.jpg

李德友16岁开始拜师学艺,学了整整3年才算出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匠、篾匠、泥匠、铁匠等行当非常红火,李德友也和许多老手艺人一样,有过红火经历。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到2000年以后,许多老手艺人更是改行换业,李德友的很多徒弟也改行当了焊工。考虑了一番后,李德友作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将打铁铺从乡下迁至了城郊。

06、07版民生会客-6.jpg

“城里不是更没有市场吗?”有人感到疑惑。更让人惊讶的是,李德友艺高人胆大,逆向而行,他瞄准了工地这个市场——工地的工具磨损大、容易坏,如撬棍等经常断裂,需要加工修复;铲车、挖机的零部件也经常需要找人定做;甚至还有人拿着图纸四处找打铁师傅,想定做特用的器具。

06、07版民生会客-7.jpg

凭着一手精湛的打铁技艺,李德友的打铁铺越来越红火。不仅如此,他还收获了好口碑,有人找他买菜刀,有人找他打锄头,都说还是老手艺好。还有外地人找他团购农具、刀具,他要是哪天迟点开门,还有人打电话催呢!

寸铁在手

老匠种出“新果实”

到了中午,外面的日头越发酷热,打铁铺内燥热难耐。李德友停下手里的活,擦着汗走到休息室,他的妻子张运香连忙从冰箱中抱出个大西瓜来,笑着说:“自己种的,更解渴。”原来这西瓜是李德友自己种的,而且他还种了梨树、橘树等,加起来有20多亩呢。

“农民嘛,兴趣爱好不就是栽树种田。”李德友哈哈笑起来,如果说打铁是他的本职工作,那么种植就是他的本分。除了打铁,李德友最热衷的事就是种水果。

06、07版民生会客-8.jpg

跟着李德友来到高坪镇双江村石咀头组的一处水果基地,盛夏时节,蝉鸣蛙鼓,树影婆娑。实际上,这里是他儿子李永贤租下来养殖泥鳅的地方,李德友看田埂上空着浪费,就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果树。放眼望去,只见绿叶底下全是硕大浑圆的果实,田地更不消说,大西瓜已经摘完最后一波,但碧绿瓜藤下,一个个乳白色、淡绿色的甜瓜也到了成熟期,产量颇丰。

“感谢党委、政府政策好,教我学会了科学种植。”李德友说,以前种果树,他不知道要修剪,总以为多留几株枝桠就能多结几个果子,结果往往量多品质差;到了冬天,修园、消毒,他总掌握不到规律,年年费了力气却没多少收获。2019年,他报名参加了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免费水果栽种培训班,8天的学习让他豁然开朗。今年他又报名参加了培训班,还跟着班级前往海南实地学习,收获颇丰。

06、07版民生会客-9.jpg

走到瓜田,挑了几个白嫩的甜瓜,用清泉水洗了,切开一品尝,清甜多汁,尝到了甜瓜的人都纷纷夸赞。李德友有几分骄傲,又满是感慨,直说如今时代真好!党委、政府让农民免费学知识、学技术,收益都是自己的。统计去年他栽种的水果,共卖了28000多元,“甜”咧了他的嘴。

“打铁之外,我空暇时间几乎都是在研究种水果。”李德友说,每到水果成熟期,拖着一车车水果去市场卖的时候十分有成就感。今年他还种了羊角蜜,这是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有人还以为他卖的是蔬菜呢!结果买了两个尝尝味,第二天一早就在菜市场等着他了。“很甜,是吧!”李德友也哈哈笑起来。

点铁成金

“打”精神锻造美好新生活

一手打铁,一手种水果,为的都是生活。记者看到,李德友的一双手十分粗糙,甚至关节变形。这是一双劳动者的手,让人敬佩。

李德友的老家在高坪镇双江村左家湾片车田组。沿着浏阳河往上游走,一湾河水清澈透绿,两岸风景秀丽,除了打铁、种水果,李德友还在老家种了5亩水稻、2亩菜地,这些年来,他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张运香说,丈夫每天5点多起床,先忙田里的活,8点左右去铁铺,晚上9点回家,吃完饭也不休息,依旧是去田里忙。

06、07版民生会客-5.jpg

日前他为了赶制客户定做的几件铁具,在火炉房忙了一天,晚上又去田里摘水果,一直摘到了凌晨,又接着运去市场上卖。

原本计划第二天上午休息一下,但家里老人身体不适要送医,李德友二话不说赶紧送去医院,又忙到了下午,算起来几乎两天一夜没休息。这样的情况李德友早就习以为常,有时工地要货急、水果出货急、田里双抢忙,他都是忙得晚上不睡觉。

“这些都不算苦。”李德友摆摆手说,小时候他家清贫,家里四兄弟挤着一间小房子,父亲还生了病,他是老大,读完初中就出工干活了,16岁时他立志要学打铁,家里好不容易同意了,可连拜师的钱都没有,还是外婆借给他50元。家里条件不好,他只有一条裤子,每每火星烧了洞都是补了又补。3年后,他打铁学成,贷了150元买了打铁工具,在家起炉打铁,8个月后他才终于买了一件呢子衣给师傅,并支付了这3年的学费。日子至此慢慢好转。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虽然打铁很苦,但李德友更能吃苦,19岁出师时,打一把菜刀卖两元,他凭着这份手艺撑起了这个家,给父亲治病、家里建新房,甚至帮着几个弟弟成家立业。最忙的时候,他带了10多个徒弟,家里开着两个火炉子。

“我并不觉得苦,相反我觉得我的人生一帆风顺,很幸福。”李德友说,打铁是苦,但是他付出一分心力就得到了一分回报;种田种树也苦,但是每流下一滴汗水,都让粮食和水果更加甘甜;拉扯一大家子也苦,但是兄弟团结、妯娌和睦最是美。

李德友说,如今自己也50多岁了,等打铁打不动了,就计划在老家开一个农庄。“我还有一手厨艺没露呢!”李德友笑着说,他会做卤菜、魔芋、扣肉,还炒得一手好菜,加上妻子还养了鸡、鸭、鹅,儿子在养殖泥鳅,他相信自己的农庄定会宾客满门。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