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与供销的故事丨铭记中的人溪供销社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8-23 10:52:18
微浏阳
—分享—

张文凡

在巍峨的大围山南麓,有一大片墨绿色的层峦叠障。站在大围山七星岭上瞭望,这里宛如一汪大海的碧波,正堆峰造壑奔涌而至。这里就是浏阳客家人聚居的大村落——张坊镇。

远远望去,张坊镇就像一个张开的手掌,上洪村、人溪村则是这巨掌上的几个手指。而我的老家就在人溪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已润物无声地融入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人溪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个公社书记称颂道:“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人溪好得很呢!”这话一点不假。山上的杉树、枞树、南竹等漫山遍野,山民们每到秋收后就会上山,把那些适合采伐的砍下来。可惜,那时不像现在,村村都通了柏油马路。砍下的树木和竹子,山民们需要从山上背到河边,等到“涨春水”时,做成一个个木(竹)排,顺水送到当时张坊最大的江口林业站去卖。至于山上的蘑菇、竹笋、山梨、猕猴桃等山珍,则全交给了这里的村姑们。什么时候该上山摘什么,村姑们心里都有谱,从不误时。一篓篓摘回来的山珍,该晒干的晒干,能生卖的生卖。除了留点自己吃的,其余全送到人溪供销社。我母亲每年卖给供销社的小笋干就有二三十斤,自然也给家里换回了许多物资,如油盐、布料和黄跑鞋等。

“供销社,供销社,油盐布料全在这。我把山货卖给它,换来花布一叠叠。”这就是当时供销社在村民心中的真实写照。当时,供销社就像一个供与销的枢纽工程。它把山民们日常需要的货物运进来,又把山民从山上采摘回来的东西运出去,这一供一销就把村民的心连在一起了。

我十多岁时,人溪供销社门口修了一条大马路。生产队与供销社事先订好的跨马塘石灰,只要运石灰的车子一到,供销社的陈经理立马就会传讯或走到生产队的队长家,要他马上组织人去挑石灰。因为石灰如果敞放在马路的大坪里,落水即化,挑起来更费人工。至于氮肥、磷肥等物资,就卸放在生产队的大仓库里,生产队需要的时候,随要随有、从不断货。

修了马路,供销社的货物就不需要人力挑进挑出了。但有时还是需要人力用板车运送,有时一天一趟,有时两三天一趟。当时各分供销社的货物,都是由张坊供销总社统一配送,而诸如煤油、肥皂、布匹等则是凭票限量供应。我所在的新屋生产队,与人溪供销社仅几百米之遥,只要看到陈经理到生产队队长华叔家去,母亲就会高兴起来,因为购物的票证马上就会发到手里了。

对于供销社,大人有大人的买卖,我们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买卖。如今六十岁以上的人大多还记得,那时经常去山上摘山苍子、蜡树子、挖香附子等,卖给供销社换几角钱的事。

一次,我和弟弟到山上去摘山苍子。山坎上长着几棵茂盛的山苍子树,树上挂满了山苍子。我和弟弟飞快地窜过去,拖下山苍子树枝丫,把背篓口对着山苍子树枝,就开始一个劲地捋起来。我们捋完这棵捋那棵,不一会就摘了大半篓。刚摘完这几棵树,发现离这两丈多远的地方还有一树。我们兴高采烈地钻过去。突然,耳边传来“嗡”的一声,一大群黄蜂飞了过来,吓得我们抱头鼠窜。谁知,我们越跑,它们越是追得起劲。最后,我和弟弟头上、背上、手上都被黄蜂蛰了。被蛰的地方,不但迅速地肿了起来,还很痛。我们又舍不得丢掉背篓里的山苍子,只能背着它往供销社跑。供销社陈经理一见我们的样子,就知晓了原因,他随即拿来一盒万金油,往我们两兄弟身上擦。他说:“莫怕,黄蜂最怕这个,一会就会好的。下次去摘山苍子时,先把山苍子放到手心搓碎,然后把汁水抹到身上,黄蜂闻了就会飞走,这万金油就是山苍子做的。”果然当我们回到家时,不但不痛了,而且还消肿了些。

岁月匆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那些凡是开过供销社的地方,虽然连屋的影子都没了,但先前供销社为民便民的许多人和事,早已铭刻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