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只要活着,我就会继续行善
曾凡慈身后这条路,是他惦记了10多年的上学路,每年他都会为孩子们除草砍青。如今在政府支持下,村道已经扩宽,更铺上了石子,孩子们行走更便利。
8月24日上午,荷花街道南环村,稻穗垂坠、凉风满楼,一名七旬老人走进村部,向工作人员张冬如咨询:“快开学了,还有困难学生在为学费发愁吗,我想帮帮忙。”
说这话的是南环村第三党支部的老党员曾凡慈,他今年已经74岁了,仍在尽力帮扶困难学子。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一直以助学、助残、助老、助困等形式开展志愿服务,50年来从未间断,一直在默默服务、帮助他人。
走进老人低调的公益世界,追溯他的爱心之旅,还要从“280元助学金”说起。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起点
280元的恩情,他铭记至今
在计划帮扶困难学生前,曾凡慈去看了一眼南环村新兴小学旁边的一条山道。从十多年前开始,他就为这条泥巴路铺石子、除草、砍青,只为从云桥片来上学的孩子们不会沾一裤腿的泥水、露水。
“帮孩子是应该的,我上学的时候也受过恩惠。”曾凡慈说。他1947年出生在原马场村(今南环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像他这样的农村孩子,很早就要下田干活。不过曾凡慈从小就聪明,又极爱读书,而且考上了浏阳一中。家人看着他渴望的眼神,咬咬牙说:“干农活就算了,我们支持你读书。”可是家里实在很穷,根本交不起学费。
曾凡慈(左)给余新生儿子做思想工作,鼓励其树立生活信心。
曾凡慈原以为读书的事悬之又悬,没想到事情有了转机。在学校的帮助下,曾凡慈申请到了助学金,他欣喜若狂——助学金一学期有28元,初中、高中5年就读,他一共能获得280元助学金,他平常再帮着学校栽菜、种菜等,就能解决自己的住宿费和伙食费。
“这280元钱,我从未忘记。”曾凡慈说,现今看来280元可能不多,但这笔助学金给了他一双走进知识殿堂的腿,给了他一双展翅学海的翅膀。那时他就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将这份大爱传承、传播下去,他也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其他学子。
1970年,曾凡慈24岁。彼时他已经在水利部门工作,也是从那时候,他开始有能力为自己的承诺付诸实践。从那年开始,他每年都会资助一些困难学生。村上工作人员介绍,一直到如今,当地一些考上大学的困难学子,还能受到曾凡慈的资助。不仅如此,曾老还收留过不少困难学子,一名叫“年年”的学子至今忘不了老人,时常回来看他,说初中时她父母都在外打工,她就是住在曾老家,免费吃饭、住宿了3年;另一名叫“青青”的学子则说,当年因为家里困难差点辍学,是老人拿出钱供她上学,到毕业时,还拿了20000元出来给她创业。
示范
热衷“抛砖引玉”,带动公益事业
帮助困难学子这么多年,老人从未统计自己用了多少钱,在他心中,帮助别人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无需计较。在他看来,他的作用只是“抛砖引玉”,带了个头而已。
“很多事,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到的。”曾凡慈说,就拿学校修路这件事说。南环村村部不远处有一座学校,以前叫牛石中学,如今改成新兴小学,每到上下学时,学校门口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车辆能堵上三四里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曾凡慈提议将学校门口的T形路修成环形路,缓解交通拥堵、排除安全隐患。
但修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要资金,二要占地。曾凡慈认为,修路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和家长,对当地发展也有好处,因此为了修路他忙前忙后。在他的提议和带动下,荷花街道申报了专项资金,一些退休的学校老校长、村上老书记、退休干部都行动起来,你八千他一万,还有不少好心人也慷慨解囊,最终凑齐了修路费用。修路要占地,曾老则反复去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号召下,当地村民你让一米、他补三寸,最终将问题解决。如今说起修路的事,当地的许多村民都对曾凡慈竖起大拇指。
今年春季,曾凡慈发现老党员余新生家漏水,他立刻将情况向党组织作了汇报,街道办随后帮助老党员修复屋顶、重盖瓦片。随之曾凡慈发现,老党员家还存在屋内进水、路面淹水等问题,这一家五口情况也不太好,余新生年迈、疾病缠身,妻子有精神残疾,儿媳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孙子还在读书,一家子都十分困难。曾凡慈再次反映了情况,第三党支部立刻借主题党日活动契机,为余家募捐了6400元,曾凡慈也带头捐了500元。
余新生7月病故后,曾凡慈经常到余家了解一家人生活情况,给余新生的儿子做思想工作,鼓励其树立生活信心。
“我总是对受助人说,莫急,我来照应你,如果我照应不到,还有大家呢!”曾凡慈说,他的力量是小,但是有了大家的力量,没什么是解决不了的。
坚守
只要活着,就打算继续行善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曾凡慈在助学、助残、助老、助困方面的好人好事,多得说不完。但少有人能看清楚,老人背后的坚守,是多么不容易。
走进南环村,工作人员拿出一本装订册,是他们收集到的曾凡慈的部分资料,有“助人为乐新榜样”的牌匾复印照片、“社会监督员”的聘请书、为学校捐助的捐款凭证等。要知道,这些“好人好事证据”都只是近年的,往年的事即便找出了凭证,连曾老都不记得到底是什么情况了。
“做好事不为什么,但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在支持我。”曾凡慈说,只要他在妻子面前提一句“有个孩子真的挺苦的……”妻子邹法兰就会说:“我知道,你要多少就拿多少……”不仅如此,曾凡慈的儿子、儿媳耳濡目染,也都力所能及地帮扶着身边的弱势群体。曾在曾家住了3年的“年年”,就是曾凡慈儿媳发现并建议住到自家的。
曾凡慈的善举,也有一些人不理解,甚至质疑。
“他经常被气哭。”家人说,带头修路时就有村民不理解,还说他是不是在学校有股份,说他是不是做工程有回扣。这些风言风语给老人带来极大的伤害,老人解释不清时,急得直掉眼泪。
老人的妻子也曾被气哭,有人当着她的面讽刺说:“老曾几十岁的人了还‘充傲佬’,充积极。”邹法兰急得当即就走,到家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最令曾凡慈感到惋惜的是,个别受过老人资助的人,不认真工作、虚度光阴……
尽管如此,委屈过后,老人还是始终如一,将助学助困等坚持了下来。“这些都是小事,我本不图什么,真正让我坚持的是家人的支持,还有社会上正能量。”曾凡慈说,以一人之力帮助别人脱离困境,他骄傲;以一人之力扶起一个家庭的生活信心,他骄傲;以一人之力能得到众人回应,让个人、群体乃至一方更加便利、美好,他更感骄傲。“只要活着,我就会继续前进,继续行善。”曾凡慈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